去年此刻上海书展时,因为有两场签售活动,承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厚爱,其中一场、我的《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的签售还被安排在了中央会场,心中有事,逛起书展来也就无法潇潇洒洒了。
今年,我就是个书展的闲逛者,格外轻松。8月16日是2017年上海书展的第一天,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早集,早早走进位于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
我以为自己赶了个大早,没有想到,第一场某出版社嘉惠读者的活动,已经在西阳光篷里举行。看到数十位读者安静地坐在台下认真聆听台上的作者分享练习书法的心得,我不禁想起去年书展开幕的那一天,因某位当红小明星前来参加一本书的签售,引来一众追星者绕了中央会场一圈又一圈,特别是拿到签名本后粉丝而不是书迷喧嚣而过的样子,令为书而来的书迷,纷纷侧目。如此所谓的书展“热潮”,今年还会再现吗?我找到一周书展期间活动安排的大幅招贴,仔细地逐行浏览,发现,书展组委会将书展还给了真正的爱书者。
我当然先找到出版了我两本书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这家完全可以在出版教材、教辅中安然度日的出版社,非要跨出安逸尝试到已经竞争得白热化的市场里“分一杯羹”。因为他们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我开始关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这一关注,发现他们的野心并没有因为社小而“适可而止”,仅说他们的“大师馆”,从2015年2月出版第一本《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到现在短短2年半的时间里,这套以举世闻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传记为抓手的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32种。这32本包括卓别林、略萨、卡明斯、斯陀夫人、爱伦坡、托尔金、C.S.刘易斯、J.K.罗琳等等文化名人在内的传记,摆放在上海书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展台的展柜里,真是蔚为大观!
安静地出版具有文化价值、给读者带来正能量书籍的出版社,不只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那位以古书为美,继而寻宗觅诗到了伤了一条腿也在所不惜地继续寻觅的韦力先生,这一次书展上推出了两种书,《觅宗记》和《觅诗记》,两套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前一部是作者用了三年时间实地寻访,行走记录,以一己之力,将中华佛教文明当代的样貌留在了书页里。后一本则是作者通过对诗人遗迹的勘访,呈现了中华三千年的悠悠诗情。这两套价格不菲的好书,装帧华丽,内容丰实,就这么静静等候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展区的陈列架上。也许,整个书展期间,韦力先生的泣血之作都未必能等来出版社希望的读者人数,好书就是,我摩挲着它们,岁月静好的感觉油然而生。
让我毫不犹豫带回家的,是上海九久读书人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6本一套的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作品集,尽管她的作品我几乎已经通读了一遍。读过的书还要带一套回家,实在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笔笔写到了腠理,这位被红斑狼仓羁绊住了脚步的女作家,思考却能无远弗届,当时拜读时,感觉只是一个不对等的爱情故事(《伤心咖啡馆之歌》)、只是一个发生在军营里的蹊跷故事(《金色眼睛的映像》、只是一个12岁少女初尝孤独滋味的故事(《婚礼的成员》、只是一个人之将死万事皆休的故事(《没有指针的钟》)、只是无望到了极致的故事(《心是孤独的猎手》),拿到书的当晚,我一一翻阅我的至爱们,发现,天赋惊人的卡森·麦克勒斯是通过小孔眼镜看世界,她的作品,切口很小,但每一部都预见了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世界的未来模样。你看,卡森·麦卡勒斯病逝已有50年。她对爱情的独到释义,她当孤独为高级情感体验的感悟,她视贫富差距为万恶之源的犀利,哪一样不是我们困顿时得以缓释自己的解药?
假如说,50年前就因病逝世的卡森·麦卡勒斯是用虚构预留给了我们一份能治愈心灵之忧的良药,那么,阿根廷作家马丁·卡帕罗斯则用解剖现世的方式,给人类社会的未来一个警示,我说的是他的新著《饥饿》。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困、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要讲述这些地方饥饿人群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这段写在《饥饿》环衬上的话,已经足以令人心生忧惧,再打开《饥饿》的“开端”一章,读到作者马丁·卡帕罗斯说,“在我们这个富饶的星球上,每五秒就有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因饥饿而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约25000人因各种与饥饿相关的原因而死亡”这样的结论时,触目惊心之外,我特别想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上海书展的作者马丁·拉帕罗斯面对面,亲耳听到他斩钉截铁地告诉《饥饿》的读者,他在书里所列的数据,所说的那些与饥饿相关的悲惨故事,都是真实不虚的。
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的活动,被安排在了距离书展现场3公里的上海图书馆,又是赤日炎炎的夏天午后,饶是这样,都不能抵挡我追随马丁·卡帕罗斯前往上海图书馆的脚步。没有想到,想要听马丁·卡帕罗斯怎么说的读者还真不少,偌大一间上海图书馆西大厅5304室,在活动开始前10分钟就座无虚席。
其实,这不是一场倾听愉快的活动。《饥饿》的作者马丁·卡帕罗斯不懂中文,我们又不懂西班牙语,整个活动过程,都是由来自南京大学的张伟劼先用中文将自己的问题说一遍后再翻译给马丁·卡帕罗斯,而卡帕罗斯先生的回答,则由《饥饿》的翻译之一侯健先生翻译给我们听,所以,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的主题活动,效率并不高,可一点儿也没有妨碍我们听到马丁·卡帕罗斯先生为了揭示一个惊人的秘密做出的努力。这个秘密就是,全球每年能生产出120亿人食用的粮食,却有9亿人在挨饿。马丁·卡帕罗斯为这个正在迈向全球化而显得貌似繁荣的世界,敲响了可能衰败的警钟。
“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结束4个小时以后,另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在思南文学之家开始。这场为李敬泽的新书《咏而归》而举行的活动,吸引来了沪上文化名人黄昱宁做主持,年轻的文学评论家黄德海和怪味豆一样的作家冯唐做嘉宾,他们和李敬泽一起围绕着《咏而归》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亦即如何从中国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领会到他们对丰沛和润泽的生命的追求,从而学会在浮躁的社会里安顿自己。
回到过去的李敬泽和韦力、纪实的马丁·卡帕罗斯、虚构的卡森·麦卡勒斯以及那一套文化名人汇聚的“大师馆”,他们和他们的书籍让我在2017年上海书展第一天里产生了坐地日行八千里的错觉,且一路上都听到了书的低吟,这就是一种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