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成哼歌的单身狗,你堕落成挣扎的单身汉
“单身狗”形容那些“城会玩”的单身青年,指男性,也指女性。婚恋文化越来越包容,有人选择结婚,有人选择单身,单身主义在城市的兴起标识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姿态已到来。即便是那些走在偶遇、搭讪或相亲路上的单身青年说自己是“单身狗”,哼着怀旧金曲《单身情歌》,也往往只是一种自嘲。
“单身汉”只指大龄男性。如果说“单身狗”确实意味着一种更平等的男女关系,“单身汉”在文化观念上则显陈旧,它要求男性需要婚姻,将女性置于传宗接代这一功能上,而那些“讨不到媳妇”被迫打单身的男性一旦上了年数,便被认定是失败的,等待他们的将很可能是孤独终老的“五保户”(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随着城乡的生活机会差距扩大,乡村在婚姻状况实际上越来越边缘。按照统计数据的说法,目前中国的单身男性已超三千万,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在乡村。
乡村“单身汉”的现状和境遇却凄凉了许多,没有更包容的单身文化接纳他们,而一旦遇上疾病或到了晚年,还有可能被抛弃。庞大的单身群体,更被一些观点视为是未来乡村不稳定的因素。
车祸,疾病让乡村单身汉的下场倍感悲惨凄凉。
单身汉年轻时凭着一身力气挣点辛苦钱,挣来钱吃点喝点,也没有留下太多的积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工厂对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逐渐不适应于新的工种和工作环境,只能回家休整。有的终日在赌场消磨时光,年轻的赌大的,有的借高利贷后陷入深渊。
相亲路上的绊脚石: 家庭、性格与堕落
对于30岁到45岁的这群单身男性而言,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婚姻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自身养成的各种品性,也成为婚姻路上的绊脚石。
城乡关系与支离破碎的家庭
同样是面对家庭环境的问题,25到30岁的单身男性之所以也难找对象,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一方面,这些青年所谓“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很多管教措施上要么方法不对,要么不能坚持。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有问题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基本上是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批90年代前后出生的年轻人,当他们以为父母帮他们建好房子,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他们的婚恋对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女方在房、车上的要求与日俱增,迫使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们努力工作加啃老,也不能满足女方要求。很多适龄女子远嫁他乡凤凰飞。
乡村单身汉的生活前景是异常令人堪忧的。年老的面临养老问题,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足以支撑其全部生活;中年人陷入生存危机,社会分工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年过40的人们除了出卖体力,似乎没有更多出路;尚处青年阶段的年轻人,虽然外出打工也有机会拿到5000到8000的高薪,但是却要以高强度的劳动作为代价。加上目前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年轻人的婚恋对象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最终导致很多人无法实现女方条件,最终难以佳偶成双。
单身汉在乡村是一个悲哀的现象。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农村单身群体,未来的路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