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从认知的方式开始说起,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聊一聊我所理解的 知识 与 智慧,以及人的 外倾 与 内倾。
对世界的认识,我把它叫做 知识,知识是可以积累、传递的,它是存在于世间的共性法则。
你可以不断地积累、了解、利用知识,顺势而为,以便自己在这个客观世界上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
随着新知识的获取与人类对于新知识的不断积累,比起以前,人们现在可以更好的去应对这个客观世界了。
历史上有 3 个重要的节点,使得人类对知识与智慧的积累与传播发生了迭代:
一,语言的发明,使得原始的人类与人类之间可以相互较为深入地沟通、传递知识,不断抵御外界灾害,促进人类团结与协作。
二,文字与符号的出现与演化,大大提高了人类对于知识的保存与传播能力,知识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也可以流传的更远的将来。
中国人在知识保存的方面做的较有先见之明,大量史记、书籍典范留存千年。而印度对待思想,仅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呈现,只留存下了许多神话与史诗,难以考究。文字传播虽无人的亲证拥有这么大的能量,但从经济的角度看,是十分节省成本的。同一份的认知可以被大批量的复制了。
三,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了提高了人类对于知识的保存与传播能力与成本,这直接致使近代人类在应对客观世界上有了指数级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只使用一个维度将人群分类,那么这个维度应该是 内外倾向。外倾型(Extrovert)的人可能更偏向探索大自然与世界的奥秘,而 内倾型(Introvert)的人会更偏向于探索与倾听自己的内心。
外倾型 的人是事后的思想家,在经历了生活之后才理解生活。他们态度轻松、自信。他们期望水会变浅,准备跃入新的、未曾体验过的感受之中。心灵是外倾的,兴趣、注意力自然追随着外界的客观事物,特别是眼前的世界。所以,他们的世界是由人与物构成的外部世界。
内倾型 的人是事前的思想家,在理解了生活之后才能感受生活。他们态度保留、质疑。他们期望水会很深,停下来对新的、未曾体验过的实物进行试探。心灵是内倾的,通常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兴趣、注意力时刻追随内心事件。所以,他们的世界是观念、见解构成的内部世界。
外倾型 的人是教化的天才、行动的巨人、实际成就的获得者,他们总想做了一件事,再做一件事。他们根据客观条件处理基本事物,对外部要求和条件表现的慷慨,认为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是容易理解的、容易接触的,通常善于社交,在人和物的世界中比在思想的世界中更自在。他们是开朗的、不太动情的,会将情感随时表现出来。
他们典型的弱点是思想浅薄,在极端外倾的人身上特别突出。身心健康有赖于综合内倾性进行合理发展。
典型代表:弗洛伊德、达尔文、罗斯福
内倾型 的人是文化的天才、思想的巨人、抽象创新的发明家,他们总思考要做什么,然后接着思考。他们根据主观的价值观处理基本事物,对外部要求和条件表现的警惕,倾向于关注内心生活。
他们是难以捉摸的、难以接近的,通常沉默寡言、害羞,在思想世界中比在人与物的世界中更自在。他们是紧张的、易动情的,将情感如炸药般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
他们典型的弱点是不切实际,在极端内倾的人身上特别突出。身心健康有赖于综合外倾性进行合理发展。
典型代表:荣格、爱因斯坦、林肯
由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意追逐 “外倾”,人类目前的状态普遍是:
对世界的认知 > 对自我的认知。
人数占比上似乎也是如此。
“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追求,“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对外部世界知识的关注与储备自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在不休变幻的客观环境中,对内在自我进行剖析,勿失本心、方得始终。
对自我的认识,我把它叫做 智慧,智慧是无法传授的,因为它仅存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之中,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慧只能通过自己对自己内在本质进行深入感知、判断的方式,在持续迭代的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收获。他人是无法全面、清晰、准确的倾听到你的内心的,内心的声音只有自己能够听到。只有当头脑、心灵和身体保持高度地和谐、一致时,智慧才会在你身上显现出来。
如果你对自己一无所知,或是认知有所偏差,那么坐拥再多的知识也无法帮助到你收获到属于你自己的、真正圆满的人生。
智慧完全无法分享吗?也不尽是,个性的就是共性的。有些人的个性之间也是有互通之处的。通过有明者的对智慧的剖析,结合自己的感知与判断,同样可以催化你内心深处的那颗自我认知的种子成长发芽。
中国古代六艺中的 “射”,便是要通过射箭的活动与礼仪调整自己的内心,反求诸己。
《道德经》里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原意是指,学习的过程对人来说是不断添加的过程,将一些后天的、人为定义的、社会性的经验、文化、习俗等映射进人的大脑里。
而求道的过程则是不断还原的过程,将后天覆盖在人们脑中的成见剔除,寻找到人们内心原初的样子,回归人的天性。
庄子言语中的 “学” 指的就是积累知识,“道” 指的自然就是追求智慧。
理性的大脑(前脑额叶区域)于人,自其生成直至其贯彻人的一生,至多几十年的岁月历练,大脑是不成熟的、是十分无知的、是浅薄的、是经常会犯错的。而人类的存在有 100 万至 150 万年,这些古老的传承都积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存在于人的直觉(Intuition)之中,却常被外在的喧闹所蒙蔽。
庄子提倡的去迹返真中的 “真”,即是人天然存在的内在固有的本性,是自然的、自由的;而 “迹” 则是人类文明发展所沉淀下来的成果与形式,是人为的,是伪的。
在庄子眼中,“真” 与 “美” 是同一的,真即是美。
这是生命的 “存在” 与 “目的” 统一的人生哲学指导下的质朴的生活理念。
保持大脑与心灵的一致,才可以做出致使自己不后悔的行动。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