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指的是宏观,层面不在是一个家庭,一个镇,一座城,甚至一千万的人口群体都谈不上老龄化,它涵盖的宏观是整体,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宏观层面的问题,影响着了小家庭吗?
无数机构研究形象描述:两个年轻人,要养四个老人,负担沉重。
宏观的人口老龄化本意指的是国家人力输出、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负担,却被理解成年轻人养父母的负担。
这是不对等的!~
前一阵子,去看生病的舅妈,家是在半山脚下,舅妈指着下面的村子说:
“我们这么大一个村,除了我在家养病,没有五十岁以下的人了。”
几乎没有年轻人,都去城里了,剩下的都是老人。
中国的老人,大多数集中在农村。
这些五十岁以上的半老人,都是子女在养吗?
老人们控制成本意识极强,每个月几百块的生活费,几乎不买大件商品,电视很多都是老式的,从来不进专卖店。
从省吃俭用中控制花费,能动的干干小活,挣点零花钱,乡下的一些小佣工,农林牧渔的活都是老人在干。
集镇上,挑着新鲜蔬菜在卖的,几乎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我见过八十岁种了一大片菜园,每天骑自行车赶到镇上卖的。
不论年龄多大,都在尝试自力更生。
一个老两口,一年小几千的生活费给年轻人造成压力了?
老人们大多有点积攒,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向子女伸手。
有人说,最大的压力不来自于生活,而来自与医疗。
乡下老人们是如何看病就医的呢,几条原则。
一、能忍则忍,能憋就憋;
二、打针吃药只选最便宜的,八块一瓶的药吃一个月,太贵,给换成五块一瓶的;
三、坚决不住院;
四、没钱治了回家等死。
尿毒症,做透析还可以活几年的,不干! 死了一了百了...
重症从省三甲、转到县人民、转到社区、转回家,急切得很,么花冤枉钱。
老人都是在这样的观念,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所以,农村老人在城市的重症监护室里过世的还是极少的,能花子女几个钱?
一旦发生不可逆转的疾病,与其花钱治疗,老人们总是选择回家耗着,再吃上两天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抗命精神。
更奇怪的,人走了之后,翻出的存折子上,小数点前还有五六位数,子女们的孝敬全都强制储蓄了。
上一代,他们的消费价值观是定型了的,很难改变,年轻一代是没有资格去评判的,但是千万别嚷嚷着养老人带来的多大的压力。
我看到的其实只是社会的一个截面,大言不惭的论老龄化就是话头而已,说的还是个体家庭的微观角度,健康养老不是钱的问题,是意识,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