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万卷书,感觉没有用?
行了万里路,还是老掉坑?
这是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战争。
许多人都会把这两者对立一起,决心要比较出高低好坏之分。围绕的中心便是“哪个对现实生活更有帮助?”人们常说的“有用”“有帮助”,多半会指能带来一些实际的收益,不管是名也好,利也好,关注的是比现在更好。
如果从这个中心出发,无疑经验知识总是会略胜一筹。
## 经验知识的初级高级阶段
大部分人积累的经验知识,可以说还处在一个特别初级的阶段,简单复制,复制自己和他人过往历史上成功的经验。以往自己做某件事成功了,或者他人成功的案例,成为我们得以借鉴的经验知识,未来某一天,当我们遇到同类的事情,则会采取自己以往成功的或者他人成功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不会耗费太多努力,而且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自信。是的,人们认为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才具有最强的说服力。
再更高级一点的经验知识,则是加工式的。这种加工表现在有一套去伪存真的流程,表现在筛选-—分类—对比—消化—升华,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对失败的成功的的经验会做更为客观的选择判断。
## 学术知识既被神化及妖魔化
反观学术知识,一听到学术两个字,人们忍不住皱眉,脑中会浮现一个个戴着厚重眼睛,头发稀疏,面容呆滞的书呆子形象。学术知识,既被神化,又被妖魔化。神化体现在它总是披着高深莫测,复杂实验和运算的外衣,强调一切用证据和事实说话,普通大众面对这种严肃严谨的学问,敬而远之,不敢轻易发声,生怕一不小心被冠上“伪科学”的帽子。更直白的说,这种探讨最原始,也是最遥远的知识,人们没有那个能力凭自己的感受去判断,既然自己不确定,那自然不敢轻易去使用。
还有一种极端,便是“无用论”。学术知识它都是抽象的,带有一定的假设性。在总体的社会和自然运行中,总结一些可以解释规律和法则的概念。这种总结,可能是公式,定律或者模型,并非针对某一个具体发生的事件。假如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难题,如果单看一个公式,几个数字,很难直接作用于问题的解决。既然无法拿来即用,还得费脑子,自然不得人心。
## 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都是必要的
要我说,它们其实是相亲相爱的两兄弟。
学者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试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将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事情?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学术知识描述是塑造管理历史的基本机制,比如,有限理性,合法形式扩散,松散耦合,新进入缺陷,胜任力陷阱,吸收能力等等。
对比之下,经验知识则关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特定个体的个人经验,它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其他个体,其他背景,其他时间,也不一定可以形成强大的理论,但是他提供了很多有关特定情境的知识。
学术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问题,除非生搬硬套。但是,在的或者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管理者面临意外问题或者未知问题的时候,学术知识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学术知识提供的是问题的思考框架,而不是解决对策。
真正的决策,必定是结合在科学知识的框架下,结合实际特定情境知识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