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8.12
进度:第十八章印度近代宗教哲学P232-245
书摘:
1.印度近代哲学特点是与古代哲学密切相关,在继承、改造印度古代哲学和选择、吸收西方近代文化(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继承、改造与选择、吸收两方面。印度近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心态,一方面不能忍受西方的殖民统治和西方文化的全面渗透,还要坚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又看到国家的贫穷与落后,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成分,这又使他们再其哲学体系中融入西方哲学的内容。
1)对印度古代哲学的继承和改造。大致古代流派包括婆罗门教系统的哲学流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和非婆罗门教的流派(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两大类。婆罗门教系统中吠檀多派和瑜伽派影响更为突出,数论派是瑜伽派的哲学基础,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对印度国外影响极大,对本国则未占主导地位。耆那教对近代印度哲学的发展亦有影响(甘地政治理论中的“非暴力”原则即是耆那教学说影响产物),顺世教保持微笑的影响(锡克教所遵从的信仰)。古印度的瑜伽士一种由种种修持手段组成的追求精神统一的方法。
2)对西方近代文化(哲学)的选择和吸取。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的,并力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除黑格尔哲学外还吸收欧洲近代科学中的进化论的影响。
2.近代宗教改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印度近代宗教社会改革运动的最早发起者,著名的思想家罗姆·摩罕·罗易(Ram Moham Roy)的哲学思想和他的宗教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有一种作为根本因的“最高实在”,这个最高实在即使神(梵)。他主张对印度教进行改革,要求排除印度教中的偶像崇拜成分;他主张破除印度社会中的种种陋习或愚昧现象,如寡妇焚身殉夫等。
3.印度近代影响较大的三位哲学家---辨喜、奥罗宾多、拉达克里希南
1)辨喜(Svami Vivekananda)是印度近代最具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印度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改革家,被称为是印度“19世纪的圣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属于他所谓的“智瑜伽”的部分,他对以往吠檀多派哲学进行总结,他不认为物质世界史虚幻的,并且主张物质同运动不能分开,承认时、空、因、果的实在性;宗教改革方面主张消除各种宗教派别的相互对立,力图调和各种宗教的冲突,并对未来宗教做了种种设想;社会改革方面,他要求破除种种陈规陋习,去掉种姓隔离,保护妇女权利,并提出发展民族工业等种种爱国主义主张。
2)奥罗宾多·高士(Aurobindo Ghose)印度近代著名哲学家,诗人。他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内在的世界”(现象界)和“超越的世界”(本体界)。“内在的世界”是由物质(肉体)、生命和心构成的;“超越的世界”可归结为实在、意识和欢喜。他受西方近代科学的启发提出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的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的过程是从物质进站到生命,再从生命进展到心。他看来进化是从外在的东西深入到内在的东西,从物质的东西深入到精神的东西。
3)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man)在近代印度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他倾向于印度古代吠檀多派,承认梵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最高实在,但又认为世界史有与非有的结合。他强调直觉在哲学及其他科学领域中的作用;学术上重要的建树是卓有成效地进行东西方哲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而且对中国、日本、埃及等其他东方国家的哲学也做了较细致的介绍。
4.印度近代其他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
1)薄伽万·达斯,认为无限多个我存在,承认世界万象根源是大我(梵),反对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的“世界是幻”的观点,努力把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与近代西方科学结合在一起,提出一整套对诸种科学进行分类的设想。他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
2)博泰恰里耶,西孟加拉邦婆罗门种姓,他把思想形态分为经验的思想、客观的思想、精神的思想和超越的思想四个层次,认为这四个层次内容一次是事实、自存、实在和真理。
3)达斯古普塔,梵文学者家庭,关注哲学本身应具有的性质和哲学家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认为哲学应对人们的一切处于关联中的经验给予系统的解释,并借助这些经验来解释经验所表明的对象。
4)泰戈尔,加尔各答婆罗门种姓,诗人或文学家著称于世,提出梵或神是在对事物的创造中表现自己的,主张一种万物一体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或世界都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个东西,提出人的观察力就在于能够透过世界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换乱现象看到神的力量的美与协调。他还认为有自然界的真理和心灵的真理,主张以爱为核心来宣传人道主义。
5)甘地,近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思想不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很大影响。体验与现实真理作为人存在的价值。认为真理即是神,是最高的实在或真正存在的东西。人们可以借助冥想的力量来探求真理,认为非暴力是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并认为真正实施非暴力原则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动进行抑制或控制,主张人应追求真实、纯洁、无所有等。
6)恰托巴底亚耶,是印度近现代哲学家中努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印度哲学和历史重要代表。
感悟:
印度近代哲学产生于1757年英印普拉西战役到20世纪中叶,印度近代哲学不仅仅包括著名哲学家的理论,还包括许多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哲学观点。
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中道。中观派对佛教般若思想的最主要发展体现在其有关“中道”理论,中观派的整个理论体系以“中道”为核心。“中道”开始含义主要是反对顺世教和耆那教等学说中的两种偏执(即反对执乐执苦,主张“苦乐中道”),但早期与小乘部派佛教中没有一个派别能全面贯彻“中道”思想,实质上或执“有”,或执“无”,或执“断”,或执“常”。大乘佛教兴起后,般若类经作者看到小乘佛教的偏执,但“中道”原则仍有偏差,既克服了“有”的偏执,却又过分强调“空”。中观派在以往小乘佛教的观念及般若类经中萌发的大乘“中道“观念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小本(小品)《宝积经》和《维摩诘经》思想,阐发大乘”中道“思想的基本原则。
2)缘起性空。说是中观派“空“观的重要内容。从缘起理论出发,表明事物不实在,在早期佛教中就有,只是在早期佛教中,讲”缘起“时并不明确讲”空“一词。
3)八不。龙树在《中论》一开始提出的著名的“八不”之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说明食物的特性时都不具有完全的正确性,对这些概念不仅每一个都不能肯定,亦不能肯定与其相反的概念,要无一例外地在这些概念前加上“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