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将抽象情景与个人经历联系起来,有些孩子则需要指导。一旦孩子能对他们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进行比较,将一些复杂的问题拆解开来看,他们就能将同样的分析方法用于文学形象或者不太具有利益性的话题,利用自己的经历加强语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14岁的方芳有个问题,她弄不懂小说的主题,也不能真正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她在将听到的或读到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整合成一个大的框架方面存在着困难。当孩子们能利用自己的经历时,我们就能引导他们,将他们带至较高一级的思维层次,即反思性思维。
家庭关系再一次表现出了它的重要用途。方芳的家庭成员有:姐姐方芹、妹妹方丽以及爸爸和妈妈。在家庭成员所做的事情中,有方芳喜欢的,也有她不喜欢的。现在问一个问题:“这些人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取这些人的共同特点,进行反思性思考。这并不是说要把孩子变成初级心理专家,而是因为他们通常喜欢聊自己的家庭。一个好的提问者总是能够鼓舞孩子在情感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帮助他在反思性思维层次上练习排序。
如此一来方芳可能会说些这样的话:“我姐姐方芹和我不一样,她老是想着当爸爸妈妈的乖乖女,我呢,则喜欢我行我素。”当孩子们能用反思性思维来思考个人话题时,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拓展思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像在方芳的案例中,方芳提高了理解小说中人物动机的能力。
抽象思维意味着“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将这一见解用于一个不同的、抽象的语境中去。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亲身经历并假设其他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反应。真正的抽象思维是能够发问:“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会感到很愤怒,但是他却不同。他喜欢为别人做事情。他也可能会为那个对他尖酸刻薄的人感到难过。”通过理解自己的感情,并从中抽象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克莱尔便学会了在个人感觉和抽象感觉之间游刃有余:“小说中的人物是如何与我有相似之处的?他与我又是如何不同的?他感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压力?我会感到什么样的社会压力?这些差别如何导致了我们不同的反应或者对情境的不同理解?”这样的话,我们便可以利用对自己和他人的见解,建立真正的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