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因为工作的原因,在香港逗留了三天。时间虽短,但是足以让我这个习惯漂泊的人爱上它。
有时,一座城市映射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出行之前准备不下5份以上的美食、购物、玩乐的攻略,当我真正站在这个城市的时候,发现这些都是“假”的,都是“束缚”,而真正香港的味道不会写在攻略里。
这是启德码头维多利亚港口东南角的位置,随手拍了一张,当时是在海上。香港的夜色美得比较撩拨,我本是生活在港口城市的人,依旧被香港的物欲横流和繁华的气息所“收买”。
一口“粤普”的大叔散漫地搭了句话:“第一次来香港吗?”,我说:“是啊,出差”。后来随着距离港口越远,夜更深,我们聊得更多了。记得大叔口中最深刻的一句是“这里是一个让人学会享受生活的地方”。仅此一句,让我对香港又多了一个角度去欣赏它。
落脚香港,在飞猪上选择了一家荃湾的酒店,绕过人群熙攘的交通枢纽就是一条条密集的街。因为当时有些发炎,为了寻找药店,穿过曲曲折折的巷角。若不是机缘巧合的暂居这里,定不会发现光鲜之下的生活琐碎。
北京的街边永远是行色匆匆,走不过几步,便会进入快节奏的状态。从环境到心态由外而内的渲染,不由自主。
成都是个名副其实的慢生活城市,与大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走在街边的时候,甚至可以感受连狗狗都在放慢步调。那种安稳与静谧,格外的与众不同。
而香港更像是穿着“北京“的外套,载着“成都”的心。上一秒屯街塞巷的外籍占满视野,下一秒哼着小调,聊着家常,调侃着玩笑。更有卖水果的阿姨彪着港普、粤语、英语三种语言和我讨论着价格,最后还送了一个苹果给我,理由是“因为我是大陆人”。
和大多数人一样,到了一个城市,第一件事找它的美食。搜了一些攻略,中环还是上环我有些记不清了,跟着导航转了又转,上坡又下坡,宛如走了一场迷宫。终究找到了这家被诸多明星推荐的“九记牛腩”,可惜当时已经打烊还是闭店了不得而知,遗憾地啪了一张照片,纪念到此一游。
对角是一家文艺格调的咖啡店,大概傍晚18点左右,已经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喝着相同的咖啡,讲着心情。没有图片,本想着坐下来晒个朋友圈,只能怪老板娘太美,羞涩的我没时间多驻足一秒。
饥肠辘辘的我,疲惫的摸不着方向。寻觅下一顿美食的时候,路过中环的街口,看到的这家“沾仔记”。门面不大,延伸至地下一层,大概五十多岁的老板娘,操着地道的粤语。伸手就是甩了一张菜单过来,懵逼的我接过手,指了指云吞面,付了40多港币,全程无沟通。
坐下来的那一刻,恍惚觉得自己是个哑巴。厅内十几多桌,空着三两位置,生意尚好。由于太过饥饿整个心思都放在等待上,比一个世纪还漫长。
一位和老板差不多年纪的阿姨,端面过来。我随口应了一句“谢谢”,阿姨方说“你是大陆人啊?”、“慢点吃,烫”。
之前被周边的人渲染了各种香港人对大陆人的歧视,而我在香港亲身感受到的并非如此。他们更多的一视同仁,愿意去帮助你。几件事情,感受很深刻。
应朋友的要求,从崇光到海港城去帮她搜罗商品。那一晚在这里见识到了真正的“抗议“,几十人举着条幅,喊着喇叭,撕心裂肺。带头的是一位三十岁左右衣装革履的男人,似乎夸张地在碎碎念着,附和的人群中,有男有女,二十出头。我是个不爱热闹的人,本着“任务”还未完成,交差为先,便离开了。
每个角落充满可能与不可能,无关接受与否,不可思议。
用地铁的方式逛了半个香港,后悔没能用图片定格多一些记忆,这大概就是不会摄影的遗憾吧。如果非要找个借口,我想我是个在乎旅行中感受与思考的人吧。
在回京的飞机上,还在憧憬着定居这个城市的不同。当然,旅行和生活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提并论在一起。但,爱上一座城市,第一印象也会从那以后根深蒂固。
有时,一座城市映射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这里是个变化莫测充满可能的地方,多元亦简单,复杂更逼真,这大概就是我理解中香港的味道。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