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谈自己看完毛泽东选集后关于抗日战争的一些感触,也算是自己对论持久战、矛盾论的一个总结,给大家做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为什么毛主席认为抗日战争一定会赢,到底哪些因素让我坚信中国人不会被外部侵略打垮,能打赢中国人的只有中国人。
结合前期的一些自己积累的知识,先和大家说一下,抗日战争有多难。
一、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几乎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处于工农阶级,也就是工人和农民,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可以说,想把这些人聚集起来非常难,如果有在基层工作的人,应该知道太难沟通,对事物看法有很大偏差,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和这些人解释,并且这些人不一定信你。
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学过历史也都清楚,我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已经与世界脱节了,抗日期间,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产业以农业、服务业、手工艺为主,具备工业基础的城市,也是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这些大城市,以全国视角来看,工业化几乎可以说没有,枪炮难以自主生产,需要靠购买和海外援助。
三、半据领土被占据。俄罗斯占领了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日本占领北部3省(满洲里);英国占领了香港;葡萄牙占领了澳门;法国和英国占领了上海的一块;德国占领了青岛省。可以说,在这些地区,主权已经在他国手中。
四、社会极其动荡。军阀割据,混战严重,而且内部还有汉奸卖国贼,老百姓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生存发展,易子而食、卖儿卖女可以说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一幕幕上演,而且这种动荡并没有促使大家更团结,反而各自为政,牺牲品是穷苦百姓。
五、对方的军事能力极强。日本在当时军事实力足以和德国、美国相比。说是当时世界前三也不为过,对比国内,没有自主的武器制造能力,全都需要靠缴获武装自己,武器代差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教员仍然觉得能战胜日本,这一点从来没有动摇过。我看完毛泽东选集后总结了一下教员的思想,不全,仅是我自己的见解,当时具备哪些优势去推翻三座大山。
一种是先天的优势(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如果没有看论持久战,可能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不会这么深刻。对于长期的战争,尤其还是本土作战的长期战争,人口和国土是最天然,也是最持久的优势。
庞大的人口数量代表着有足够的人员输送能力和物资保障能力,一方面出于抗战情绪,许多人投笔从戎,奔赴抗战一线,与传统意义上的“抓壮丁”不同(在古代打仗,甚至国民党执政时期,还存在着强抓兵员),大家自主保家卫国情绪很强,这一点从后来的各省出军就可以看出来,输送前线的部队一直未断。另一方面就是物资供应,武器还可以靠缴获,但是粮食是需要自己生产,供应前线,所以在未沦陷区的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老百姓稳定以后可以开耕种粮,保障足够的军粮,供应部队打仗。
广袤的国土面积代表着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首先,哪怕日本侵略最猖獗的时候,占领南京、武汉这些大城市,但是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依然可以留有抵抗的空间,总有日本未能涉及的地方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其次,由于日本受限于人口,他们的占领也仅限于大城市,一旦把军队驻扎其他地方会造成兵力的不集中,对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攻城略地之后,人口的迁移能将一部分地区占领并伴随着时间同化,毕竟人口多,才能吃的下那么大的地方。最后,就是作战灵活,比起单一的攻守,教员创造性的提出运动战、游击战、歼灭战(局部进行我方兵力远大于敌方兵力迅速歼灭)等,在兵力和装备不及对方时,不拘泥于固守一地,通过广大的国土面积进行游击,做个简单的描述就是对方拿100万兵力对我方5万兵力进行大包围,但是我方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对方的薄弱点,实现我方5万人对敌方1万人的小包围,予以迅速歼灭。唯一的原则就是不给别人拼命,要以最小的损失给敌方造成最大伤害同时实现最多的缴获。
当然,在依靠着这两个优势下,也是需要积蓄力量、发展力量,毕竟决战是要凭借大规模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运动战、游击战这些是在兵力远远落实时进行的。
一种是外部的优势(宣传动员和统一战线)。首先说一下,这两点虽然算是外部的,但是是需要靠我方努力,并不是说啥也不做等着外部优势形成。如果是大部分人思考抗战,可能眼光只能局限于国内,单纯的认为抗战就是自己的事,不能寄希望于他人。但是,教员在那个时候已经具有国际视野,将抗战联系到国际层面,我不得不折服教员的眼界,要知道教员在建国前是没有出过国的,很多消息可能也只能通过当时的报纸媒体获得。
在宣传动员层面,可以分为国内国际部分,国际的动员是争取绝大多数的国际共产主义的帮助,这个国际共产主义不仅仅是苏联,还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共产主义援助,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获得敌方援助这些事。这也是令我吃惊的一点,教员已经看到并不是敌国所有人都是坏人,能争取的尽量争取。还有就是宣传日本的暴行,造成日本的国际孤立无援、失道寡助的情况,最牛的一点就是对于日本战俘选择释放,但不是简单的释放,而是经过一定的思想教育,知道我国的民族大义和民风淳朴后的俘虏释放,从敌方内部瓦解,动摇军心。国内的宣传动员则是把宣传工作、抗战工作做到一线,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比起说的天花乱坠,不如直接让你看我在干啥事。
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之前不知道这个概念哪来的,也是今年才知道是教员提出来的。抗战期间,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抗战,哪怕国民党多次叛变,但是还是以外敌为主,联合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农阶级、苏联共产主义等等,联合一切反日本的力量进行抗战。
说着容易做着难,很多看似外部的援助,实际上也是教员尽力争取的结果,种种曲折,我还知之甚少,以后有机会多了解一下了。
一种是内部的优势(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军队和经济这两个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重要的两个事情,也是抗日的关键和中心工作。军队可以说是教员留到今天的最大遗产,你可以无条件相信解放军。经济建设是我没想到的,在当时抗日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教员提出经济建设也不能丢,我也是现在才反应过来,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能靠缴获获得,在稳定时期,烟酒、棉纺、粮食、油盐这些都是可以以物换物进行贸易。
军队建设,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三湾改编,我这里简单提一下几个明显的改变。首先,就是军队招募,并不是强制征兵,比如抓壮丁这类,以自愿为主。其次,就是军官和士兵吃住一起,工资一样,拒绝特权,同时部队中的打骂体罚士兵全面禁止,尊重士兵的人权。再有就是军队教育,除了部队的武装训练,还在军区有学校教士兵识字学习,提升军队的素质。最后就是大家熟知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项纪律八大注意,从根本上改变军队兵痞的形像,所以大家现在对军人安全感很足,可以说,教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锻造者。
经济建设,在抗战期间是一直进行的,在陕甘宁地区教员提倡发展公营经济和生产运动,帮助群众进行生产活动,军队也要参与其中,在国民党封锁最严重的时候,很多的基础物资比如油盐这些,都是需要小心交易的,而且由于封锁导致各个地区的物价还不同,奸商发国难财挺多的,具体的价格我忘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面有提到过。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维持了军队的自给自足,能保证抗战继续进行,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农业、畜牧业、手工艺、盐业、商业这些都有一定发展,群众收入也有增加。
上面,写的只是一部分,其中还有一些土改战争、文化建设等,也都是利于抗战的因素,我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写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