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把自己重养一遍》,无论年岁几何,若心有缺憾,就重新养自己一遍。用力弥补小时候的自己,才是一个女孩长大的意义。这可以算得上一本方法论的书籍了,书中详细讲述了多个方面重养自己一遍的方式。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
第一幕:“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大卫就在你心中
我怀着我生活中的种种内耗种种不自洽翻开这本书,问作者我们为什么要重养自己?
作者说,在重养自己的过程中,除了完成心愿,还顺手把自己的“出厂设置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依次解决了。比如在外形上,作者眼角有晒斑,她爸总说“没事的”。但在重养自己的过程中,作者通过科学护肤淡化了晒斑。身上有很多赘肉,她妈总说“胖一点儿挺好的”。但在重养自己的过程中,通过运动变苗条健康了。作者圆肩又驼背,于是跟着退役模特练走路,跟着瑜伽教练学正位,纠正了自己的不良体态。在表达方面,作者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分不清前、后鼻音,于是报了声音课程,开始练习唇舌、矫正发音,最终顺利录制了上百期的读书会音频节目。在为人处世方面,以前的作者,遇状况易着急,遇选择易纠结,遇不公易憋屈,遇问题易钻牛角尖。自从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后,开始适度借鉴、量身调整。经年累月,作者的性格竟仿佛抛过光一样,去除了多余的敏感、自卑和过度自省,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和敢于面对脆弱的能力,可以心平气和地表达不满。“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米开朗琪罗在凿刻雕塑《大卫》后说的这句话,被人总结为“凿出你心中的大卫”。“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米开朗琪罗在凿刻雕塑《大卫》后说的这句话,被人总结为“凿出你心中的大卫”。
第二幕: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王尔德
沉浸式做自己,不要东张西望,美国小说家朱莉娅·卡梅伦讲述过的关于她外祖母的故事。她的外祖母生前喜欢写信给她,信的开头通常是:“迎春花开,今早我第一次看到知更鸟……这么热的天,那些玫瑰还开得很旺盛……我养的那些蟹爪兰快开花了……”对于她来说,外祖母的生活总是历历在目,像一部家庭录像。“老伴儿咳嗽得更厉害了……新养的狗喜欢趴在我的蟹爪兰花坛上睡觉……你能想象得出来吗?”朱莉娅当然想象得出来。外祖母的信,为大自然的每一轮四季以及外祖母生命的悄然变幻做了丰富多彩的注脚。而她的外祖父是个赌徒,曾几度倾家荡产。即便是这样,她的外祖母也能活得很自在,其中的答案和智慧或许就隐藏在信里——用心留意生活的美好,专注于当下。生命的品质与制造喜悦的能力成正比,而这个能力正是通过“沉浸式生活”来获得的。开始时,它也许只能治愈具体情况引发的具体痛苦;最终能治愈的,肯定是深埋于心底的痛苦。尊重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未必不能绽放,作者说从按部就班到俺不一般,我想说,魔鬼就在细微中,那是刺痛的温柔又残忍的深夜花开。
第三幕:"Her beauty was like that of a wildflower, growing in desolation but with a tenacity of life."“她的美丽像野花一样,虽然生长在荒凉的地方,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呼啸山庄”"Her eyes were like deep lakes, reflecting the stars."“她的眼睛像深邃的湖水,倒映着星辰。——茶花女
在审美方面,我们这一代女性的态度大多会从过度紧绷走向过度膨胀。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说,简简单单就是美,朴素干净才好看,学生要有学生样,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小时候,只有趁父母不在家时,才能短暂放飞爱美之心。我会偷用妈妈的化妆品,披着床单扮白娘子。当父母快回家或我即将出门时,我会马上将爱美之心封存起来,然后换回宽大的运动套装。我们的爱美之心从小就受到贬抑。于是在上大学没人管后,我们便开始报复性反弹——护肤、化妆、打扮、减肥……仿佛以前压抑过久,我们现在要连本带利地讨回。工作后,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我们更想把身上的部位逐个优化,于是逐一下单买回各种瓶瓶罐罐,逐一尝试各种美容仪器,逐一体验各种美容项目。从一个极严的环境到一个极松的环境,我们很容易行差踏错。花点儿冤枉钱、走点儿冤枉路还是小事,关键问题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痛苦、焦虑、自贬,甚至会阻碍成长以及迷失自我。①原生家庭的审美纠偏:一位央视主持人说,她小时候喜欢照镜子打扮自己,但她的父亲总会批评她:“你有照镜子臭美的时间,还不如多读读书。”“马铃薯再怎么打扮还是土豆,你照(镜子)还能(把自己)照得更好看吗?”这些伤人的话,让她从小记到大。一位朋友在读中学时甚至被妈妈问道:“你打扮得那么好看,要去勾引谁?”提起这件事,她到现在还是难以释怀:“为什么在我妈眼中,打扮就等于学坏?”父母会选择提前让孩子知道,没有智慧护航,光有美貌很危险。父母告诉孩子做人不要太出头,不必太显眼,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做“出头鸟”,不想让孩子被坏人看到。但是,父母作为监护人,把我们养到成年,管好我们学生时期的穿着打扮就功德圆满了。在我们步入社会后,我们应该主动拿过接力棒,自己对自己负责,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审美观。②商业社会的审美纠偏:步入社会后,我们就一头扎进了五彩斑斓又真假难辨的世界。我刚工作时,拿了工资就去逛街,在化妆品柜台前流连忘返。美女的蛋壳肌、文案的造梦力、人间难觅的珍稀成分在高科技的加持下,给我营造了“我用我也美”的氛围感。那一两年,我的生活陷入了“看到化妆品文案或海报就心生向往-领工资后就买回来用-皮肤焕白焕亮并未发生(皮肤屏障受损是常有的事)-复盘我没有选对或用对产品的原因-继续被化妆品文案和海报打动”的循环。当我验证了不少品牌和功能的护肤品效果有限,不再乱买乱用后,我又被告知护肤品无法抵达真皮层,只有通过医疗美容手段才能触达。我迟疑了,这样下去真的正常吗?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具有欺骗性的完美形象。例如,在广告和电视节目中,通过后期处理,人的皮肤可以变得白皙水嫩,牙齿洁白有光泽,头发顺滑飘逸,身材纤细苗条。总之,通过技术处理,他们能让观众看到各种完美形象,进而让观众自惭形秽。这种欺骗性幻觉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观众对真实生活的认知,让人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可观众就算消费了夸大效果后的产品,也满足不了人为制造的“伪需求”。因此,重养自己的审美观需要进行两次纠偏——原生家庭的过度保护带给我们的美感蔑视,以及商业社会欺骗性幻觉带给我们的自我贬损。我们在走过弯路、撞过南墙、掉过陷阱之后渐渐明白,我们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我们是真实的,不是美化的。美是多元的,青春有朝气美,中年有智识美。单一的美是易逝的,与其追求逆天改命,不如拓宽美的边界——健康是美,劳动是美,创造是美,优雅是美,从容是美,逍遥更是美…
《庄子》里的《德充符》一文。“德”指《庄子》里的《德充符》一文。是忘形忘情的心态,“充”是充实之意,“符”是验证之意。庄子提到一些“怪人”,有的天生没有腿,有的背上长瘤子,有的肩膀比脑袋高,可是这些人觉得长成这样就叫“天全”。当不再被外在形体束缚,人就与道合一:当不为一般的情感、情趣所左右,人就自在逍遥。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会渐渐被他们内在无限的、高贵的、深刻的精神境界吸引。庄子说:“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美不只关乎外在的颜值,更关乎“精神颜值”。做了适当又高效的努力后,我们就忘形忘情,自在逍遥吧,
第四幕: "But I have an inward vitality, a spirit that cannot be quelled, which can withstand the pressure of the outside world." “但我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能够抵御外界的压迫。”《简·爱》(Jane Eyre) — Charlotte Bront
我见过沙漠下大雨,没见过你。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你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能够遇到一些厉害的人,但能够遇到讲话惊为天人的人的概率极低。可是,只要打开一本书,你就会立刻被他们吓到。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你会读到厉害的世界,里头还有许多厉害的骨肉丰满的人。”平时很少读书的人,不必一下子就要求自己每周读2本。凡事讲究循序渐进,你可以先从解决自己困境的书切入,根据工作性质和时间安排,从每周一本甚至每月一本开始,慢慢确立每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量。你不必钻数字上的牛角尖,不必和其他人比较,任何进步对自己来说都意义重大。当读书的感受从有用转变为有趣后你就会发现,读书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生活的激情和优质的独处时间。远离浮躁,观照内心,你就可以获得一种更加高级的开心。
正如蔡康永所说:“你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能够遇到一些厉害的人,但能够遇到讲话惊为天人的人的概率极低。可是,只要打开一本书,你就会立刻被他们吓到。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你会读到厉害的世界,里头还有许多厉害的骨肉丰满的人。”平时很少读书的人,不必一下子就要求自己每周读2本。凡事讲究循序渐进,你可以先从解决自己困境的书切入,根据工作性质和时间安排,从每周一本甚至每月一本开始,慢慢确立每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量。你不必钻数字上的牛角尖,不必和其他人比较,任何进步对自己来说都意义重大。当读书的感受从有用转变为有趣后你就会发现,读书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生活的激情和优质的独处时间。远离浮躁,观照内心,你就可以获得一种更加高级的开心。
日本诗人伊藤比吕美曾在《闭经记》一书中这样描述更年期:“到了我这个年龄,化妆会被人说是妖怪,不化妆会被说成是老太婆。当然这是自嘲。我见人之前一定会化妆,因为我还没完全做好精神准备,要彻底当一个老太婆。虽然在别人看来,我可能早就是老太婆了。啊,不是可能,是一定。”
尽管她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看似残酷的现实--衰老不可逆,可我一点儿也感受不到她因衰老而生的烦恼。在她身上,我看不到一点儿所谓“年龄焦虑”和“容貌焦虑”的影子,能看到的,只是她灵魂深处的乐观和风趣。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的“易沉溺体质。在书中,你能看到,她一旦认准一件事,就会一直热烈而执着地坚持下去,直到厌倦。比如跳尊巴、练书法、练坐禅、玩数独游戏,甚至翻译佛经……她说:“我这辈子一直是沉溺式的活法。因为沉溺,我也掌握了爬上岸的本事--只要重新选个沉溺之处,把贪执分散开就好了。
第五幕: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三体》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表示,小而明智的选择+坚持+时间=令自己满意的生活,同时真正的自律唤起你的重生。
结束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重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