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竟然可以毁灭人——电影《薄雾》中的人生悲剧
一
英国电影《薄雾》虽然节奏缓慢,主要人物只有两个,但是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可跻身佳作之列。
主人公桑迪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既是知名作家又是大学教授,还在固定的电视节目中做文艺评论的嘉宾。他和该电视栏目的女主持人露西明为合作搭档,暗为实质情人。
桑迪因写过一本名为《薄雾》的小说在二十六岁一举成名。成名后的他靠吃老本过日子,尤其现在到了《薄雾》发表二十周年的时候,他更加忙碌,要接受更多的访谈,参加更多的活动。
虽然桑迪有时候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厌倦,但是他已经习惯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优越生活,一贯幽默风趣的他也的确备受欢迎。
假如他没有借在超市偷东西来减压的怪癖,这样的生活就会一直平稳地继续下去。对于桑迪这样的人来说,根本不差钱,因此偷东西的动机只能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
这可不值得推崇。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鞋?超市里不但有保安,而且有监控。终于,桑迪被保安罗伯特带进了保安室。毕竟,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通过电视,保安罗伯特早就知道了桑迪的身份。一个名人竟然会常在超市偷东西,这既让罗伯特感到新奇,又让他产生了要和这个名人打交道的欲望。
桑迪恳求罗伯特既不要报警又不要张扬此事,还试图用钱收买罗伯特,罗伯特却不为金钱所动,但最终表示可以放桑迪一马,条件是在下班后与桑迪去喝一杯。桑迪欣然同意。
罗伯特了解了桑迪的作案动机,表示乐于和桑迪做朋友,为桑迪保密。当桑迪要求把带有他偷窃场面的光盘扔到河里去时,罗伯特却不同意。于是两人产生了没有结果的争论。
桑迪说,你说要和我做朋友,那个光盘你却不肯交给我,怎么让我安心和你做朋友呢?
罗伯特说,既然我们是朋友,你就该相信我,就不用提那个光盘的事了。
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各怀鬼胎:桑迪答应做朋友的目的是为了毁掉光盘,也就是自己的偷窃证据;罗伯特拿着光盘不放,就是为了能确保桑迪答应和他做朋友。
二
桑迪是社会名人,知名作家兼大学教授;罗伯特曾在教育系统工作过但沦为了底层保安。两个人之间,横着社会地位的沟壑,一般情况下,很难成为朋友。
罗伯特却从桑迪的偷窃行为中看到了可以做朋友的契机,自己只要牢牢掌握住桑迪的犯罪证据,桑迪就只能乖乖就范。在这样的情况下,桑迪只能予以敷衍,假装和罗伯特做朋友。
最要命的是罗伯特当真要和桑迪做朋友,他不但成为了桑迪的狂热粉丝,而且还要去参观桑迪的家和办公场所,坚持去上桑迪的课。桑迪为了光盘心神不宁,见罗伯特毫无把光盘拿出来的意思,便设法到罗伯特家窃取光盘。
那个光盘,竟然藏在罗伯特养的毒蛇箱里。没错,罗伯特的宠物就是两条毒蛇,并且在胁迫桑迪与他做朋友前,他没有交过任何一个朋友。桑迪成功偷走了光盘,还在墙上留下了让罗伯特死一边去的字迹,暴露出他对罗伯特的厌恶与鄙夷。
可是,桑迪忘了罗伯特是保安,保安肯定会在家里安摄像头,他行窃的过程被录了下来。桑迪看着罗伯特发来的视频,大乱阵脚,赶紧一再去对罗伯特道歉并请求他的原谅。
罗伯特为桑迪的“背叛”而伤心不已,甚至当着桑迪的面去卧轨自杀,桑迪不假思索地救了他。从此,两个人继续做朋友,罗伯特继续当真,桑迪继续假装。
桑迪可不会一味忍受这被挟持而结成的所谓友谊。桑迪先是为罗伯特更换了所有家具,然后借用他本人习惯自拍视频让学生做写作题目的习惯,把自己去罗伯特家偷光盘的视频在课堂上予以公布,使得行窃录像变成了光明正大的东西,那只是作为老师录了视频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正常课件。
罗伯特被桑迪的智商打败,非常沮丧。可是,很快剧情有了反转。罗伯特发现了桑迪的致命秘密:那本成名小说《薄雾》不是桑迪写的,是桑迪父亲的遗作,被桑迪盗名发表,并获得了成功。这可是桑迪的死穴。一旦这个秘密被公布出去,桑迪就会彻底身败名裂。
罗伯特抓住了这个把柄,不但要求和桑迪同住,成为他最亲密的朋友,而且要求桑迪辞职,推掉所有公共事务,专心写作,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作。罗伯特的要求貌似无厘头,却不失为促使桑迪完成自我拯救的一条正道。
三
桑迪恨透了这个搅乱他生活的罗伯特,最终杀死了他。在驾船抛尸的时候,桑迪不慎被绳子套住溺水死亡,仿佛罗伯特做了鬼也不会放过他一样。从此,人间再无这样一个小偷和一个保安的纠缠,再无这样一个名人和一个粉丝的纠葛。
《薄雾》从头到尾都很悲催。本来,这可以是一个保安帮一个小偷改邪归正的故事;本来,这可以是一个名人打破常规和底层保安成为真朋友的故事。可惜都不是。这是一个保安因掌握了一个名人的罪证而胁迫他与自己做朋友的悲剧,错就错在名人一直是虚伪阴暗的名人,保安一直是偏执妄想的保安。
归根结底,与其说是罗伯特带来了麻烦,不如说是桑迪的虚伪毁了自己。他作为社会名人在人前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有着严重的偷窃行为——不仅在超市偷东西寻求刺激,而且把父亲的遗作据为己有。在他和罗伯特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一丝诚意。桑迪始终是虚伪的桑迪,虚伪的东西毕竟不堪一击。
这个故事还说明了其他一些道理:当胁迫事件发生时,要早早寻求正当途径解决,继续纠缠就会产生悲剧;做朋友不可强求,更不可胁迫,胁迫不会产生真挚的情谊;名人的光环会掩盖了其作为普通人的弱点,不要迷恋名人的光环;名人需要粉丝的支持,但名人和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保持适度的距离;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催生了虚荣心,许多人会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等等。
在这部影片中,桑迪的虚伪毁掉的不止他自己,还有罗伯特,桑迪陪着罗伯特死了倒也符合罗伯特死缠烂打的本意。影片的结尾,在感伤的歌声中,画面切换到桑迪家中的桌子上,那里堆满了罗伯特送给桑迪的圣诞礼物,揭示着罗伯特对桑迪有份真爱,尽管这爱来得如此畸形。
做人不可像桑迪,虚伪的结果是毁了自己;做人不可像罗伯特,盲目迷恋一个人的结果也是毁了自己。
同时,这部影片批判了上流社会的虚伪性,桑迪这样的人能够成为社会名人,还在大学执教,并非个案。名人的光环效应在商品社会中被无限放大,结果只能是造就人的虚妄之心。而虚伪,宛如一剂慢性毒药,谁服了它,谁就会走向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