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有的花开的早,有的花开得迟,迟开的花不一定就没有早开的花鲜艳。在人的发展中,有的人少年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大器晚成的不一定就比少年早慧的对社会贡献小。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必须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暂时没有较好的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爱,还需要爱的智慧和爱的艺术。教育孩子的过程,总是与情同行的过程,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老师,我始终相信,千教万教总关情。
(一)了解孩子
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指的教育的前提是对教育对象的充分了解。
了解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方法之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孩子呢?首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乐观、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害怕等内心活动总会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一个教师如果对这种表现熟视无睹,那么她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我在我所教的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行为散漫,对学习毫无兴趣,正常的教育几乎对他不起作用。但是有一次,我留意到这个孩子的语文课本每一页的翻角处都画有精致的小人图案,当我让他快速翻动的时候看到的居然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画故事。我终于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因势利导,鼓励他发展自己美术方面的特长,后来这个孩子考取了美术特长班。其次要善于倾听。蒲松龄因虚心听取路人的诉说,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为兼听而成为明君;齐桓公因细听而善任管仲。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去感知说话者所讲的内容,同时也要用心去感受去体悟 。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要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以避免情况不明或过早的判断而产生误解。
(二)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我们要做到理解孩子,就要宽容孩子的过错与无知,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去感化孩子,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跟孩子一般见识,避免事态的升级与恶化 。学生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要用我们的看法和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许多时候,我没发现为什么有的老师一片苦心,孩子却不领情,往往就是在于老师习惯与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所以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当然不能理解老师。
(三)亲近孩子
“亲其师,信其道”,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不少学生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会因为被某一位老师感动而从此改邪归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只要师生感情融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因此一个老师真正的关怀学生,关注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就会亲近老师。对于学生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老师真诚的赞美会改变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