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下午,侄子在家遥控电视节目,突然我看到CCTV-6的“佳片有约”栏目,我好久没看“佳片有约”了,便让侄子定到这个频道,我们一起观看这部获得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剧本改编奖,最佳女配角奖的美国电影《为奴十二年》。
侄子已经是个初中生了,他看过马克吐温的小说,我想让他看这部反映19世纪美国反黑奴制度的电影,他应该是可以看懂的。
电影根据所罗门·诺瑟普在1853年所著传记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影片于2013年11月8日在美国正式上映。电影讲述一个生活在纽约自由的黑人所罗门,他是木匠并且会拉小提琴,受过教育还有妻子和儿女。随后遇到两个白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工作,当所罗门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他变成了一名叫“普拉特”的黑奴,从此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才依靠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帮忙送信回家,经过一场诉讼,他重获自由。
电影不扯任何与奥斯卡相关的东西,直面电影本身,《为奴十二年》有足够的理由让你发自内心的对它竖起大拇指。它透过直逼内心的拷问来引出对自由,对尊严,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刻意的夸张,没有顾虑的回避,基于真实的去表现,是这部电影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之一。
一个人在失去自由之后,所余下的希望往往就是对生活的渴望。“我想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当身陷奴隶人的所罗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是绝望的。但绝望不代表无望,身为一个自由人,突然被骗为奴隶,在漫长的十二年中,所罗门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自由身的希望。尽管充满了无望,看不到尽头,但不灰心,不放弃,不自我抛弃,自由的那一天就终于能够来临。
侄子不了解美国历史,他不知道美国有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也不知美国南方的黑奴制度。现在的00后接触了很多好莱坞科幻动作商业大片,在他们眼里美国就是世界霸主,高科技,拯救地球的救世主。我告诉侄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历史,不论强国弱国,都会经历贫困和发展时期,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和人文文化。美国也不仅仅只有他所喜欢的《蜘蛛侠》,《星球大战》……也有很多披露社会现实,反映美国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只有这样有深度思想的电影才能荣获奥斯卡奖项。
侄子看到黑奴们像牲口一样的被奴隶主们挑选和谈论价格,每天繁重的工作量,吃的却是很差的食物,稍不小心就会挨鞭抽甚至像牲口一样被吊死,奴隶主不准奴隶识字和有什么思想……他很惊讶,没想到奴隶的生活这么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如影片中的“黑奴终结者”艾普斯狂妄放言“奴隶就是我的财产,我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我告诉侄子,在十八九世纪的美国,南北差异很大。美国南方的甘蔗园,橡胶园,棉花地都是黑奴们为奴隶主辛勤劳作赚取利益。种族歧视促使白人和黑人地位悬殊。时代进步会越来越文明民主,现在美国黑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黑人。但美国至始至终都有种族歧视的残留,有关白人黑人冲突事件鲜有发生。我突然发现,大人不应只对孩子灌输美好的事物和观点,也应让孩子知道事物的阴暗面,让他们明白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并存的事实。我们不能只接受美好的一面,却不敢接受面对残酷的一面,要永远相信黑暗只是暂时的,有希望有信念就会有光明。
我对年轻貌美的女奴帕特茜的命运非常同情和揪心。奴隶主艾普斯要求每个奴隶每天必须采200磅棉花,否则便会挨打。帕特茜每天能采超过500磅的棉花,艾普斯经常表扬她,对她一直不怀好意。艾普斯夫人非常嫉妒,在艾普斯先生当众说如果他受人威胁他宁可选择帕特茜而非妻子之后,一有机会她就会暴戾地虐待帕特茜。帕特茜多次被艾普斯先生强奸,欲自寻短见的帕特茜向所罗门求助,但是他拒绝了。有一天艾普斯因为到处都找不到帕特茜而暴怒,等她回来以后,艾普斯命令把她绑起来,逼迫所罗门鞭打帕特茜, 所罗门无奈只能服从,但他实在无法继续,艾普斯接过鞭子继续,直到帕特茜全身血肉模糊……影片结尾所罗门离开之前给了帕特茜最后的拥抱,真不知她之后的命运会怎样?这个配角很出彩,所以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所幸还有像所罗门、帕特茜这样的人还保留着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求,并在追逐自由与生活的过程中具备着堪称伟大的勇气。十二年,对于一个曾经享受着自由,拥抱着幸福生活的人而言,其所背附的失去自由所带来的痛苦以及远离自由生活所带来的绝望,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才凸显了追逐自由的勇气是多么可贵,追求自由生活的坚韧是多么可敬。失去才会懂得珍惜,影片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告诫人们: 拥有自由与生活是多么珍贵。比起自由,诗和远方也得靠边,不是么?
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各种不如意时,我们其实也是部分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比起奴隶,那些被迫每天上街乞讨的人,以及其他被控制了自由的人,他们对自由与生活的渴求,是否也能坚持个十二年?这很难想象,因为太过残酷。我们能够做的,其实就是好好的珍惜掌控在自己手中的那份自由,好好的珍惜或咸或淡的生活,好好的,把握每一个新的一天。
本片讲述了主人公在经历骗3局为奴后的种种经历,有反抗,有妥协,经历了各种人间百态,但却一直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和思念的妻儿。一直有一种信念支持着他,那是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思念,才没有对遥不可及的自由丧失信心,因为有信念所以才会坚持,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的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可能会胆怯,会退缩,但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时的失败也会坚持下去,不会丧失信心。
这是一个黑人的《肖申克的救赎》,而且主人公的处境比“肖申克”里的安迪更加糟糕。安迪起码在监狱里能够以自己的技能赢得尊重,而且拥有自己的朋友。身为奴隶的所罗门,他不在监狱,却比监狱的环境更恶劣。黑奴制度的存在,是一个比肖申克更为顽固的壁垒,无处可逃。而且,他还需要掩盖自己识字的技能,不能轻易相信人。所有的苦,只能孤独地去承受。在奴隶制度下,首先要做奴隶生存下来,然后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存与生活,就这样构成了一种冲突感。这种冲突几乎使得现在的人无法体会,因为日久天长,所谓的生存与生活,很多时候差不多是一样的。所罗门用他的粗粝的存在,尖锐地磨砺了我们的神经。
有关生存与生活,苏格拉底曾有言:“他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英国亦有谚语:“为活而吃,别为吃而活。”两句话都从吃饭的角度阐释了生存与生活的不同,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生命的意义。而所罗门则用自己的故事亲身证明了,一切都不简单。他用了一个轮回来完成了从生存到生活的追寻。十二年,从满头黑发到双鬓泛白,时间与苦难,改变了一个人,但无法改变的是他的心,追寻自由的心。身为一位美国国内的北方自由人,却突然被掳走变成一个南方的奴隶,然后又用了12年,才将自己再次变成自由人,都发生在奴隶制度合法存在的时间里。而且像所罗门一样被迫沦为奴隶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最终成功获救的人却寥寥无几。所罗门·诺瑟普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因为其稀有而具备了更伟大的意义。在美国,时间到了之后的1861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而废奴法案的推出,则到了1865年才成为最终的法律文本。很难想象,在林肯当选总统的前一二十年间,所罗门·诺瑟普这样的个体,在与整个社会环境抗争时,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看完电影《为奴十二年》,侄子对我说:“小姨,我突然感觉自己的思想变深刻了。”我笑了:“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长大。你长大了世界观就会拓宽,会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物原来都是如此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