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程飞(北京搜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行政)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擅长打扫卫生的人,本身是学习建筑的,对于房间的结构,功能都有一定的见解。所以,家里的东西我也都能够分类放好,很多时候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管是红玉学长还是我家孩子,都是直接问我,只需要告诉他们位置,很方便的都能拿到。我认为这就是断舍离了,至少应该是初级的断舍离。没想到,读完书之后才明白了“断舍离”和“收拾打扫”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在读书的时候,感觉作者就是在写的我,里面有很多我的影子,比如爱收藏之前有回忆的旧物件,虽然没什么用;比如喜欢事先准备很多日常用品;比如喜欢先用旧的不太好的东西,而把好的新的东西先放着,有时候被别人用了自己还很难受,对自己说,为什么自己不先用了呢?然后自己安慰自己,可能是自己要“延迟满足感”吧?其实这是对延迟满足感的错误理解。
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需要“断舍离”的,因为现在信息量比较大,身边的人、事、物对自己的心理冲击非常多,就要求我们取精华,去糟粕。书中对断舍离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要通过断舍离让自己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做不到呢?书中也给总结了三种类型: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其中后两种在我身上都有体现,就像刚才我说的,在家里有一些小书签,有一些比较好看的蛋糕叉,有一些原来工作中的笔记本和资料,比如我平时去超市的时候会对于电池、纸巾、甚至衣架、洗衣液等等东西提前准备,一个是受到优惠活动的吸引,一个就是担心哪天没有了,生活不方便。这些对应的就是执着过去和担忧未来。跟我不一样的是红玉学长和孩子,他们都是属于逃避现实型,红玉学长是恨不能每天住在办公室,因为办公室里太干净了,没有什么杂物,能静心。孩子因为怕学习,怕收拾自己的物品,只要出家门,不管去哪儿都是不想回家的。看完书之后,我找到了原因,必须要对家里进行一次断舍离,让家成为心灵的港湾。要变变风水了。
其实三种类型我认为一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概括,“物是人非”,就是书上说的,让物品成为了主角,忽略了自己才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主角。
禅宗六祖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时,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由此可见,所处的状态就是“相”,都是“心”所造。红玉学长不愿在家,因为家里物品比较多,空间小,对心理上造成了挤压,孩子不愿在家,是自己的物品杂乱无章,想收拾又无从下手,索性逃避不收拾。而自己是因为现在没有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或者说原来的闪光点相对比较高光,忘记了自己的进步,所以才会喜欢收集哪些原来的物品。
认识到这些,最近已经开始进行断舍离,每天抽出20分钟,哪怕收拾一个抽屉,哪怕用五分钟的时间下一个扔掉的决定,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断舍离,要从整理头脑开始,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物尽其用”,没有用的废物一定要舍弃掉,“心中有阳光,处处皆暖阳”,就像旅行不是为了拍照,而是用心去记,去体会环境。记忆是深藏在内心的,不用时刻用物品提醒自己那些过去的东西。
工作上也是如此,最近公司出了一些事情,我和红玉学长都进行了反思,用断舍离的理论去解释,就是在信息上没有做好断舍离,所有的信息都去吸收和考虑,造成了信息偏差。在用人上自己的优柔寡断和情感羁绊造成了公司的一些损失。以后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在用人上更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请“差不多”的员工,不留“小白兔”的员工,坚决不要“野狗”式的员工。在管理上做对的事,不做多余的管理,要下放权力。
同时,也思考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有不对的大家可以讨论:
在孩子的教育上,学会“推开”孩子,避免孩子对父母或长辈产生过度的依赖,成为“巨婴”;让孩子“不听话”,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给孩子更多独立的机会,品尝挫折和失败的滋味。这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断舍离,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主角,孩子也应该是他自己的主角,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我们无法代替。
在生活中也要做好断舍离,不买不收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没有用的东西,让我们身边的废弃物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饮食上拒绝不健康的食物,舍弃多余的脂肪,多多运动,因为长受不等于长寿。同时要有目标的学习,不要所有的都涉猎到,杂不如专。
人脉上,不要让自己得人脉出现栓塞,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
说白了,多多参加传齐的活动,多和各位学长接触,读书运动搞事业,就可以了。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怎么“舍”,而是教我们“理解控制”自己内心“想要的欲望”。
最后我想说,k2021次列车马上就要到站了,我们要在下车前,真正的做一次断舍离,让一个崭新的自己换成G2022次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