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成长,与自身的性格和家庭环境以及后天努力程度息息相关。我的成长,因为高中学习绘画,从此掀开了十八年来最特别重要的转折。
从此,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目前生活状态中的那样,仅仅只有无聊的课本和庸俗的老师就没了,生活可以非常有趣和好玩。
(一)有一次,听父亲说起,自从你妈去世了,感觉你就变了一个人。那一年,我四岁。
因为变得内向,我反感上学。偶尔我考了一颗鸡蛋分数的试卷,老师罚我留堂站厕所。我夹着试卷,一边吸食路边的扶桑花花蜜,一边漫不经心的走回家。回到家里,新来的妈妈不会骂我,偶尔严格的父亲知晓了,轻念叨,重则屁股开花。于是,因为老师的不理解、班上倒数,同学能聊的人就几个,父亲忙于事业,即便严格也没法管教太多,我就更喜欢独来独往了。
就这样,一直持续加大了我叛逆的砝码。
(二)班主任对我父亲说,你儿子成绩倒数要不就别参加中考了。那一年,我十七岁。
至今没敢问父亲,当年备受上辈尊敬的老师说出这一句话时,他心中是否有泪花。
父亲回家后,静静的坐在凳子上,从烟盒里抽了一支,点了根烟,吸了一口,吐出气顺带出了一句话,这个中考别考了,你先去餐厅打工。我试图去解释,中考前的一个月,我真的有认真学习。最终,我无力的结受了这个事实。
朝九晚十,日晒雨淋,既是服务生又是外卖小哥。第十天,父亲问我,怎么样,你要念书还是打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继续念书。
教授对着全班同学,拿起我的画,直接贴在黑板上,说了一句,大家不会画的上来看看这张画。那一年,我十八岁。
因为中学成绩不好,班上来了一位教绘画的央美教授,一开始,仅仅抱着一颗功利的心,跟老师所想的那样,更容易考学。一开始只是随意涂画,一个月后,我似乎默默地爱上素描,牺牲午睡时间,愿意自觉的留在课室。
在教授的黑板上依然临摹着一个苏式学院派的写实苹果素描。因为勤奋,用不了多久,我就成了班上画画最受教授好评的那个,这下我得到教授的认可,信心百倍,憧憬着未来有一番作为,说不定能成为画家呢。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家里离书城仅五分钟路程,从此开始拓展了视野,翻阅了大量艺术家们的传记和历史背景。我总是在周末骑着脚踏车到书城五楼的艺术类那一层,先读绘画系列的传记开始认识到后印象派的梵高、高更,之后发现这中外艺术史非常长,如果要将整一个脉络弄清楚,需要阅读非常多关键艺术家的故事。
艺术家的故事告诉我,人生不是一尘不变,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生活。改变了我从前的看法。
我把书中的故事变成到现实,花了一个月。
书中的艺术家故事,最大的触动是画家关山月、吴冠中的写生旅行,对美的追求,孜孜不倦,穷追不舍。
因此,我决定游说父亲,效仿画家。美术高考前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去旅行,我带着少许的钱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广州出发一直向北走,在这一次的行旅中,我的精神世界更加纯粹和理想化,试图去验证那些书中艺术家的丰富多彩的经历,把自己的视角压的非常低,手中的画笔从未听过。
绿皮火车上开往中国最北的大地,漠河,途经许多城市,印象最深的是去漠河火车上,我坐在松软的坐垫上,车上的旅客非常稀疏,下午的斜阳洒在列车的西面,一位奶奶模样的双手正忙着为冬日准备织着毛衣,也许老花,眼镜放的比眼睛还要低一些,她就认认真真地一针一线细细织着,在头发、脸庞和衣服上都镀了一层金灿灿又温暖的光,速写本上的奶奶就这样勾勒出来。这样的场景是这样的岁月静好,美好和安详。
这一趟旅行更加坚定了我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由心而发。
我想,假如没有碰到绘画,我一定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找不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