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听大人说拿筷子的手越往上以后长大了就会嫁得越远。于是在那分明还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却执拗地在夹菜时非要握在筷子最上端的地方。几个小伙伴打趣地比较,以嫁去非洲为最远目标。
后来上小学,听老师讲成绩好的同学可以申请去县城的中学,于是在小升初考完之后毅然填报了县城的初中。即使后来一起申请的几位小伙伴都因为舍不得离家太远而放弃那个机会,我一个人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远赴县城求学的路。家人还是比较支持,毕竟以那时候的经济和教育实力,能够去县城的中学就代表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读书是农村孩子唯一的、最好的出路。
而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一步一步离家越来越远。
中考如愿考上县城的重点中学,那时候便开始“策划”离家的方向。掐着自己的分数在地图上四处寻找,将目标定为一个足够远也足够好的城市。没有任何多余的考虑,只一心朝着远方在用力。
后来高考结束,尽管考试成绩不算理想,够不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却也执拗地把志愿全部填成外省,连拿一个本省学校来保底的忠告都不听。
被外省的一所学校录取即将要离家时,爸爸一脸平静地跟我说,“要记住的一件事是,只有我才会永远无条件地拿钱给你。”妈妈的眼里更多的是不放心,无论长到多大的年纪,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都是小孩子。奶奶只是一遍一遍地嘱咐一个人在外面要多加注意,要照顾好自己。
揣着不舍得和大家的眷恋踏上离家的列车,但终究,算是彻底地离开了家和家人。
-2-
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尽管交通多有不便,偶有假期仍旧可以回家一趟。更何况那时候还有最疼爱我的爷爷在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也总不辞辛劳地搭车给我送去,只像是在一个离家有些距离的地方学着独自生活。
后来上了大学,外省在地图上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在没有开通动车的时候也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在坐火车上。于是回家的次数变成了每年两次,家乡在记忆中再无春秋。
开始眷恋也是从大学时候开始。始终是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陌生的街道、陌生的景色、以及陌生的食物味道,终于开始不可救药地想念家乡的一切。特别是刚开始对天气和食物的不适应,甚至一次次地萌发出想要回到高中去重新高考一次,选择一所离家更近的学校。
长大后,开始对家里产生深深的眷恋。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头却无比想念被黑暗包围的夜里,一个人不敢去睡觉也总有家人耐心的陪伴。听多了城市里各种现代化气息的噪音,对夏夜乡下清脆的蛙声格外思念。多想像小时候一样,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屋外乘凉,谈论一天内谁家发生的趣事,看天空的星星点点慢慢地变的密集。爷爷抽上土烟,熏走了想要伤害我们的蚊子。
小时候简单的幸福是一家人在一起,即使生活没有那么富裕,却总是很开心。后来,大家想要的东西多了,就开始变得不满足。父母不满足在家务农的自给自足,开始和其他很多人一起去到外面打工挣钱。于是小小的我们变成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家里盼望着父母的归期,以及,酝酿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3-
毕业后终于又一次选择的机会到来,这一次愿意听父母的话,回到家乡的城市。尽管在同一个省,但回家的距离也还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加之再也没有了可以任性挥霍的长长假期,愈发地开始眷恋家。每当可以回家,总是依依不舍地不愿意离开,多么希望就此赖在家里,混吃等死虚度一生。
大概是越长大越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大概是经历了越多的人情世故越愿意待在父母身边单纯地度日,外面哪里有一方天地永远为自己敞开呢,哪里有人永远包容你的一切过错和不如意。
于是,到如今,在城市里艰难地前行,一边感叹没钱没家庭背景的我们在城市立足的艰难,一边想要回家乡却又不敢回去。因为看过太多人失去斗志、安于现状的模样,生怕自己回到温柔乡便再也没有离开的勇气。于是,只能在一边逃离一边眷恋的纠结中继续努力,怀揣着想要不一样的人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