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继续分享这本《天才如何养成:耶鲁大学广受欢迎的成长课》第二篇。
昨天,我分享了作者对于天才的看法,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激情。
想象力和好奇心
为什么人类的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黯然失色?因为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童心。 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强烈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是成为天才的关键。
孩子多大年龄才会意识到,梦境、电影或书籍中的怪物是不是真的?成年人必须“长大”,是否促使他们丧失了创造性想象力?毕加索最初就失去了“内心孩子”的监护权,不得不努力找回“孩子”。他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仍然要是艺术家。”
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说:“天才的秘诀,是把孩童精神带入老年。”在生活中,父母要准备随时带孩子去这些梦幻世界——“魔法王国”“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探险世界”,这样可以强化或者重新点燃家长和孩子的好奇心。如作家J.M.巴里想象的,彼得·潘是一个长不大的男孩,住在伦敦,但经常飞到“梦幻岛”。
学习的路径,不是通过学校,而是通过自己。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学的能力。 想要成为天才,对于知识,要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伊丽莎白女王说“没有哪位教授读的东西比我多”;马斯克说“我把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全都读完了”。有了现代科技,自我教育的机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多样化,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与过去的天才们相比,我们的学习环境好得多。
好奇心是天生就有,还是后天养成,抑或兼而有之?《饥饿的心灵》(2015)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苏珊·恩格尔指出,好奇心和智力一样,大多是天生的,是稳定的人格部分。恩格尔说:“有些孩子生来可能就更喜欢探索新奇的空间、物体,甚至人。”然而,研究人员2010年在美国50个州进行了一项调查,试图找到儿童“天赋”的催化剂,结果发现:45个州的心理学家测试的是高智商,只有3个州测试的是好奇心。
智商和好奇心,哪一个对成就更为重要? 埃莉诺·罗斯福肯定会说是好奇心。正如她1934年所宣称的:“我认为,孩子出生时,如果母亲能请求仙女教母赐给孩子最有用的礼物,那礼物应该是好奇心。”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好奇心与幸福、满意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人生意义和创造力密切相关。
此外,好奇心对人类物种的生存可能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杰夫·贝佐斯于2014年接受《商业内幕》采访时所说:“我认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可能是一种生存技能。我们那些没有好奇心、不探索的祖先,其寿命可能不及那些不断越过山脉寻找更多食物来源、更好气候等东西的祖先。”
至于世界上那些没有好奇心的人,他们也许并非生来就是如此。许多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失去了天生的好奇心。但孩童般的好奇心似乎总是伴随着天才。正如爱因斯坦晚年时所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力
亚马逊公司的杰夫·贝佐斯这样解释年轻人的创造力:“你必须像孩子那样,不被自己的专业知识束缚。一旦你成为专家,就很难再有孩子那样的新奇目光、那种初学者思维。但伟大的发明家总是在寻找,他们有着某种天赐的不满足。某个东西,他们可能已经看过上千遍,即使已经习以为常,但他们仍然认为那个东西有待改进。”
研究几百年来那些孩子气的天才,可以让父母明白,我们对孩子和自己说的话,最没有助益的就是“快快长大”!儿童的睡前故事、精灵和仙女教母童话故事、玩具和木偶、树堡和玩偶屋、休校外和家庭外露营、想象中的朋友;成人的游戏或工作空间、创意隐修、喜剧时间、“去玩玩那个想法”指令——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保留或重新找回创造性思维。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1863年所说的这句话完全正确:“天才不过是能够随意回到童年的人。”
激情
激情驱使我们最终改变社会,这种改变就是天才的标志。 所有天才创造者——作曲家、画家、作家、程序员、建筑师、律师和厨师——都曾经在工作中感受到极致的快乐。 找到令自己快乐的事情,就是激情所在,就是天赋所在。
当然,要追随激情,我们必须先找到激情,这个过程可能会很快完成,也可能需要终生寻找。毕加索、爱因斯坦和莫扎特在5岁时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激情分别是绘画、科学和音乐。如果我们对其他人感兴趣的事情拥有激情而且特别有天赋,比如在电视上唱歌或踢足球,结果可能会立刻成为名人。如果我们的激情驱使我们最终改变社会,那这种改变就是天才的标志。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一书中,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将激情爱好与天才联系起来:“所谓天才,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兴趣、愿望和目标完全抛诸脑后因而完全忘却自我的力量。”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他的《心流:最佳体验心理学》(1990)一书中,将这种超验状态简称为“心流”(flow),所有的创造者——作曲家、画家、作家、程序员、建筑师、律师和厨师——都会体验到这种心流状态。
天才的缺陷
大多数天才并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有的精神错乱,有的自闭,有的失聪,有的脸盲……他们是大众眼中的异类。 然而,这些缺陷也许正是他们能够成为天才的原因。 正如梅纳德·所罗门说:“失聪并没有削弱甚至可能提升了贝多芬的作曲能力。”
天才与精神疾患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们已经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但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天才并没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癖好,但他们确实有这种倾向。根据专家的说法,数学家和科学家经历的精神障碍要少于艺术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处理的是逻辑规则和理性领域,而不是无限的情感表达。科学探索是有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旦找到科学方法或解出数学方程,它往往就会完结。
尽管如此,天才(有创造力的精神障碍者)大都是乐观主义者。正如“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于2017年所说:“乐观者往往成功,悲观者往往正确……如果你认为某件事会很糟糕,那它一定会失败,你就会寻找数据证明自己是对的。你肯定会找到它们!这就是悲观者的做法。但是,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是可能的,你就会努力寻找成功的方法。”
寻找“成功的方法”是天才的使命和激情,甚至可能是强迫性的痴迷。不管是天才还是苦干者,人们都需要一个认为可以实现的使命。不管这个使命显得多么“疯狂”或“失调”,只要拥有它,人就会活着。
今天,,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耶鲁大学成长课:天才意味着改变|220406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