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到一篇名为“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的文章,文中提到了《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我便立即网购了这本书。今天下午拿到手里打开它,感觉我眼前的路更宽广,窗更亮,天更蓝――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家人不必孤军奋战,家庭可以有难同当。
这本书是学习家庭治疗的“经典”,卡尔.惠特克被称为“疯狂”的心理治疗师。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惠特克持续的实践、总结、推广家庭治疗,在惠及无数家庭的同时也桃李遍天下,用毕生心血奠定了一个学派的基石。
这本书的写作者奥古斯都. 纳皮尔是卡尔.惠特克的学生之一。惠特克认为,要教一个人做治疗,无法通过讲授,只能让学生和他一同坐在治疗室里,亲身接触家庭。惠特克的培训是通过身教而非言传来进行的,学生都是他的助理治疗师。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认同,纳皮尔在这本介绍家庭治疗的书里,也仅仅只是描述他和惠特克的临床实践,以一个案例贯穿贯穿始终,大量的对白、动作、细节描摹,节奏张弛有致,创造出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家庭治疗是和一家人一起做的。家庭治疗师从不认为哪一个人有“问题”。事实上,围绕问题是什么,是谁的问题,这些讨论导向的正是家庭治疗的核心。家庭治疗师必须放下对错的概念,他们需要认同每一个人的观点,同时在如此复杂的关系和观念冲突中展开工作,小心翼翼,避免偏向或疏远任何一方。
当我们把某种情绪或行为命名为病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某一种立场或是偏见。家庭治疗师不但不治病,有时还会说:“你病得很好啊,多保持一阵!”这是在更高的维度上反其道而行之,把生命看成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一个沟通的渠道,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家庭选择。如果父母吵架的同时,孩子头疼,父母暂时搁置矛盾一起照看孩子,孩子的"病”同时就可被视为父母婚姻关系的调节器。家庭治疗师就可能鼓励孩子:“先不要忙着治好你的头疼,万一爸爸妈妈以后再吵架呢?”
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治疗第一次传入中国,德国治疗师现场演示与一个疑病症孩子的家庭一起工作,那时中国学员还不能理解“外部视角”,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一直和父母讨论他们的观念。负责翻译的老师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在理念的颠覆上首当其冲。当德国同行说出“你病得很好,请继续保持”之后,翻译老师的内心秩序崩塌了。翻译完德国人的话,悄悄补一句:“别听他鬼扯。回头挂我的门诊,我给你开药。”
现在来看这件事,已经是一个笑谈。
惠特克说:“精神疾病的本质是丧失了幽默和放松的能力,家庭需要重新学会让生活变得好玩。”
几年前我已经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后来有幸听了李松蔚老师的课,及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当中遇到的情况,更加验证了所有孩子的问题无一不是家庭的问题。而读到这本书让我对家庭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为自己能在这个时间节点读到这本书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