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暗理性是啥玩意?
情绪真能掌控吗?
《奇葩说》第五季有一道辩题 “爸爸/妈妈离婚后再婚,对方是我不喜欢的人,该不该阻挠?”
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夹述夹议,精彩纷呈。而马东的一句点评触动了我。他说,“经历过的都在谈感受,没经历过的都在讲道理”。
是的,经历过的人置身其中,他们都带着情绪。爸爸或妈妈、TA再婚的另一半、孩子,各有各的难处。而当时还是孩子的辩手们,自然是从孩子的处境,讲述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情绪需要有个出口”,“我就是不能接受”……不讲道理的情绪宣泄和内心倾诉,反而是那么真实感人、那么有力量,不仅感染了全场,而且赢得了比赛。
而这也更让我心生疑惑:道理有多少用?情绪真能掌控吗?
我不喜欢掌控这个词,或许是因为我直觉情绪不受掌控,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我自认为是个比较有理性、重逻辑的人,但情绪汹涌而来时,往往或被裹挟,或只能将其压抑下去。掌控情绪,非不想也,实不能也。
“”暗理性是啥玩意?情绪真能掌控吗?”
带着内心的疑惑,我翻开了《暗理性----如何掌控情绪》这本书。
[基本介绍]
《暗理性》的作者卫蓝,知乎大V,自媒体人。著有畅销书《反本能》。
据说,“暗理性”这个词是作者的原创。“如果说我们的思维是一种理性,那么我们的情绪就是另一种理性,我把它称为暗理性。”这并非严谨的定义,姑且算个代名词吧。
之所以这样称呼情绪,是因为作者认为情绪有三大功能:理智感、认同感、审美感。情绪让我们做出更为遵循内在声音的决定。“思维会让我们不停地思考,而推着我们行动的则是情绪”。
作者从情绪的产生说起。情绪是我们面对不同环境的生理反应的表现,同时也是趋利避害行为产生的预备环节。情绪产生有三个要素: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刺激因素,其中认知过程占主导地位。
作者对经常被认为有问题的四种主要情绪——敏感、焦虑、抑郁和愤怒做了剖析。作者认为,敏感主要出现在输入阶段,是为了捕获更多的信号;焦虑主要出现在加工阶段,是调动资源的表现;愤怒往往是输出阶段带来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抑郁则是防御行为失败之后的反应,是我们帮助自己受伤恢复和面对损失的方式。这四种情绪看上去很负面,但实际上都是有益的。而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大量实操应用方法和案例,以帮助读者在人际关系中灵活运用,彻底走出情绪困扰
【内容目录】
序 失控的进步: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情绪问题?
第一章 源头认识: 我们为什么需要情绪?
情绪起源:情绪到底是什么?
生理限制:情绪产生时,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
情绪三要素:什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致命“四人组”:为什么情绪会变成“情绪问题”?
第二章 敏感: 拿什么拯救你的“玻璃心”?
高敏感天赋:我们为什么更聪明?
资源应对力:为什么你对损失那么敏感?
当事人立场: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还有很多烦恼?
低权力感:为什么你总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敏感者自救:让自己变聪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第三章 焦虑: 怎么才能和压力做朋友?
无聊感:你想要毫无压力的生活吗?
焦虑分子:为什么越焦虑,越努力?
同时性错觉:为什么焦虑总为你的表现不佳“背锅”?
认知行为技术:如何调节自己的焦虑?
第四章 愤怒: 如何不失控地解决问题?
“战斗”驱动:为什么你会感到愤怒?
自我觉察:如何避免因高权力感产生过多愤怒?
“好的愤怒”:如何让愤怒为解决问题服务?
边界感:如何建立边界,减少不必要的愤怒?
第五章 抑郁: 一种让“伤口”愈合的方式
功能失效:抑郁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疗愈
信任与价值:哪些社会因素会导致抑郁?
反刍思维:如何控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调节抑郁:如何让自己不再害怕这种状态?
第六章 社会情绪: 当情绪遇上社会关系
文化情绪:当自然演化变成文化演化时,情绪也发生了改变
内心的冲突:我们终究不能成为自己
道德之怒:规则赋予权利,愤怒捍卫权利
聚光灯效应:你的害羞来自你的太在乎
灾难性思维:如何避免过强的愧疚感?
第七章 冲突: 如何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
非建设性冲突:为什么很多人会“小事化大”?
范畴陷阱:争论过程中小事化大的错误方式(一)
抽象化攻击:争论过程中小事化大的错误方式(二)
共情能力:为什么说不要随意批判别人?
非暴力沟通: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沟通解决问题?
第八章 亲密关系: 成为更好的自己
越亲密越受伤:为什么我们与父母合不来?
适可而止:不要以爱之名绑架任何人
适可而止:不要以爱之名放纵任何人
成长冲突:学会放手是家长的必修课
预期效应:抱最坏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
第九章 情绪重建: 用过程分析重建情绪
自我重建:如何减少对自我的不满?
社交重建:如何化解朋友之间的冲突?
依恋重建:如何化解恋爱关系中的情绪问题?
取悦型人格:为什么对人很好,却不被人重视?
第十章 次级控制: 从改变世界向改变自己转化
有效比较:努力读书真的没有意义吗?
利益链:在消费主义思潮中保持清醒
无谓的比较:不要被思维的笼子框住
背景预设: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的?
第十一章 多面共体: 理解生活中的不同
多元身份:为什么很多人不爱发朋友圈?
成长思维:人的差别因何而来?
沉默型人格:为什么你不喜欢社交?
害怕失败:别让“偶像包袱”束缚你的手脚
[阅读感受]
我是带着问题来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
问题1: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却还是烦恼不断?
原来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我们的立场相关。处于旁观者立场,看待问题是方式是理性思维;处于当事人立场,应激系统就会被唤醒,这时候人们的行为遵循“暗理性”路径,用原始的本能对待。这时候,我们更容易情绪化,并且更短视和更以自我为中心。本能往往能轻易地战胜理性。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本能总是第一位,而智力永远是第二位。”
问题2:心中常焦虑,怎么解?
首先要认识到大多的焦虑其实不必解。原因有三:一是焦虑是常态。当我们感知到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时,焦虑情绪就会被唤醒。时下我们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焦虑情绪也因此越来越大。二是适当的焦虑是有益的。焦虑是我们感知危险之后,调动资源应对而产生的情绪。它是一种行动驱动力,让我们调动更多资源面对当前困难。三是逃避焦虑并不现实。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所说,“人们总是在无聊和焦虑中徘徊”。我们很容易因想要逃避焦虑而陷入无聊之中。
其次才是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过度焦虑。一是从生理状态来看,运动是第一良药。通过运动,可消耗体内过多的皮质醇、调高复合胺。二是从认知过程来看,不让稀缺资源占用太多认知带宽。焦虑水平取决于两个要素:“危险”的程度高低、个人能调动的应激资源。如果我们无法正确知悉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或是对自己能调动的应激资源缺乏信心,就会产生广泛性、程度性焦虑。三是从刺激因素来看,像灭火一样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焦虑程度自然而然就会降低。所以,当焦虑出现时,把注意力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思考如何才能够让心情平静下来。
问题3:情绪真能掌控吗?
作者说,“如何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可控,并且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这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话题”。我相信作者是真诚的,而且他也按自己的设想努力去做了。
但整本书读下来,我依然觉得情绪是不可控的。正如作者所说,情绪是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原始脑区的本能反应对人类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拥用的却是一副石器时代的大脑。
情绪如水。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而情绪所向,亦当如此,与其说是掌控,不如说是调节、疏通、引导。这不是文字游戏,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情绪的认知和态度。放弃掌控情绪的妄念,反而有助于我们去追求和实现“情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