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
这个时候是大部分孩子刚开始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最初级最基础的部分。
比如语文,拼音、汉字、词语、句子、小作文,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些来的。数学,围绕四则运算展开的各种计算、概念,以及基于语文的应用题。英语,基本上还是以单词、简单句子和听力为主。
对于这些基础知识,需要孩子用高深巧妙的方法和技巧来解题吗?不需要,只要孩子通过记忆,然后经过一定量的作业就可以记住。
需要孩子记笔记、登错题、提前预习复习吗?可要可不要,很多孩子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再适当做一些课外作业,也能掌握课本知识。
那到底是什么才是最需要的呢?
两大块,第一,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要给孩子规划好整个高考前的学习生涯,以此为基础,来倒推孩子从小的学习计划。第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对各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包括将来初中高中要学到的科目。
说到这里,我就要抛出一个盖楼理论。就是说,我们想要盖一栋高楼,那这个楼的高度是要预先定好的。你在盖之前,你想设计多高都行,只要以现有的建筑水平能达到的高度都可以,当然你同时也要考虑造价,是不是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
你想要盖楼,那首先可不是打地基,首先应该是根据需要出一份规划设计图,然后才能开始打地基,然后才能慢慢盖楼。等地基打好后,往上开始盖楼后,就不能随便增加楼层数和高度了。比如你想盖 20 层楼,盖了一半后你突然心血来潮,想改成 40 层楼,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你的地基是按照 20 层楼来打的,改到 40 层楼地基肯定承受不住,就会倾斜断裂,最后造成大楼倒塌。但如果我们在规划时就按照最高标准来设计,那这个地基打得足够牢固,即使你想盖100层 200 层楼都可以,那后面是不是就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来盖楼了呢?
其实在小学阶段,就是打地基的阶段。
这个地基可不是大部分家长认为的多学点基础知识这样,而是孩子对各科学习的兴趣。孩子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有多大,那这个地基就打得有多深,将来的楼就可以盖多高。那些基础知识充其量也就算是地基里的钢筋,学得多,地基就更牢固。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告诉家长,在小学阶段,从低年级的语数英开始,到高年级的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都要开始接触,让孩子产生持续的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产生持续的内驱力。
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兴趣排第一位,学习习惯排在第二位,学习方法排在第三位。
想让孩子将来超过大多数孩子,那就不能和大多数孩子走相同的路。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因为所学难度加大加深,但相对于高中来说,仍旧是在学习基础知识,而且中考主要仍旧围绕基础知识出题,由于小学阶段培养的学习兴趣仍旧在起作用,这时再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就没有必要了。
在初中阶段,我们需要培养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避免许多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不好。比如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登错题本的习惯等等很多习惯。大部分的初中知识并不需要太多高深巧妙的学习方法,只要你能养成很多好的学习习惯,文科理科的绝大部分知识都能掌握得很好。
那在盖楼理论里面,初中的学习习惯就像是整栋楼的框架结构,这个结构稳固,那整个大楼就坚固无比。
所以在初中阶段,学习习惯排第一位,学习方法排第二位,学习兴趣排第三位。
想超过绝大多数孩子,使劲的方法不能错,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你打牢初中基础的坚强后盾,为后面的高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中阶段
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只能当做基本工具来运用,高中所学的知识难度更深,需要思维能力更加强大,那这时还想以记笔记、登错题、勤复习之类的好习惯来维持成绩的靠前已经效果趋微了,也就最多保证能把课本知识听懂,但想熟练运用知识解题,就没那么容易了。但对于文科,好的学习习惯仍然有效,但对于理科来说,基本没用了。
因为理科对于解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你只把课本知识记住是没办法解题的。所以就要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让自己能迅速解决包含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使自己长期保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
那在盖楼理论里面,高中的学习方法就像是整个大楼的内外装修,好的方法就像是采用了更多的科技成果,让使用的人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效率和便利,也让这座大楼拥有更高的价值。
所以在高中阶段,学习方法排在第一位,学习习惯排在第二位,学习兴趣排在第三位。
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谁就拥有了更高阶的知识,对其他娃进行碾压式的降维打击,轻松地占住学霸的位置,高考后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所以经过上面的分析,对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个要分清,按照我说的在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来学习的话,在初期可能看不出什么分别,但是越到初中和高中,其威力就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因为这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用科学的方法鸡娃,比什么都不清楚乱鸡一气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