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峰 2019.9.6
今天教《答谢中书书》一课,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我主要从一下几个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讲解课题《答谢中书书》的含义:
答:答复
谢中书:即谢徵。
书:书信,又成“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型文体。
2.简介作者。
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通读课文,大声朗读。
1.读准字音
(二)分层次朗读课文
1.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朗读课文。
第一层:描写景物
第二层:议论抒情
2.按照“总——分”的写景顺序,再一次分两个层次朗读课文。
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3.从写景的角度不同,四时之景,晨昏变化,动静结合等角度,再一次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一)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行疏通文意。
(二)老师根据自学情况,讲解疑难词句。
四、体会感情,感悟主旨。
1.指导学生读本文的抒情议论句,品味作者的感情。
通过议论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谢灵运热爱山水的欣赏,以及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意。
2.体会“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五、拓展延伸
品味古诗中描写山水的古诗词,体会写景的妙处。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作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从多角度描绘山水美景,抒发感情。本课在教学设计者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节课的朗读课文和划分层次结合起来,新颖别致,层次感强。
本节课我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别是:
1.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
2.按照总——分的结构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如俯视、仰视、平视的角度描写景物;色彩搭配写景;四时之境;晨昏变化之美;山水映衬之美。
这样分层次,分角度的朗读课文,既理清楚了作者写景的思路,又有助于理解课文。多层次多角度的读课文,为学生理解写景的特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体会作者的感情做铺垫。
二、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
本节课从题目入手——了解书信——介绍作者——多角度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感情——体会文章主旨——拓展延伸。环节紧凑,思路清晰,这样由浅入深的解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文言文以读为主,以读促讲,以读促品。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言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理清层次,在读中理解大意,在读中品味写景的角度,在读中体会作者感情,在读中理解文章主旨,以读贯穿文章始终,很好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虽然读的角度很多,但是朗读指导做的不到位。
本节课注重学生朗读课文,多角度多层次朗读课文,但是朗读指导做的不到位,甚至是很欠缺。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确少朗读方法的指导,只是注重读音、停顿的要求,对文言文的神韵的指导不足。今后应该在朗读这方面下功夫,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将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提高的一个方面。
二、具体的词语的解释不到位。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篇理解大意,对具体的个别词语讲解的不够仔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来说很不够。而是在讲课过程中,顾此失彼,考虑不周。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不够全面。
本节课教学我自认为还是很成功的教学,但是还有很多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常言说“文无定法”,其实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有不同的着重点,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理解方法,所以说教学设计也是有值得深入思考,细细琢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