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金时代》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
这本书最感触到我的一句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也处在二十来岁的黄金时代,却失去了那种“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的气概。什么不敢试,不敢变,不敢为,活得小心翼翼,活得唯唯诺诺。
青春如果不去折腾,不去尝试,不去改变,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2.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
相对于电视娱乐来说,手机娱乐受众更多、形式更广、娱乐时间更长,就单从微信来说,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了,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微信已经成为宗教的内容了,而在中国它的信众早已不计其数。
如何看待手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
以前,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未来,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是被工具消灭的,而动物还活着。
微信娱乐的危害和电视娱乐的危害似乎如出一辙。
1、碎片化信息,读者不需要动脑子。
如今微信信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碎片化本身没有坏处,但是长期只看碎片化信息,而不进行长篇文章的阅读,导致的结果有两个:知识体系难以搭建和注意力难以集中。
知识体系的搭建最重要的方法是主题阅读,即尽可能多得阅读某一领域的专著,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不动脑子地进行零散知识的简单获取。
体系的搭建就像是一棵树的树干,树干一旦长成,再多的叶子,再多的果实都能够有所依附。而碎片化信息就像是一片一片树叶,没有树干的依托,树叶只能是随风摇摆,散落一地。
除此之外,由于碎片信息具有短小的特点,往往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看完,这类似于一种快餐信息,这种“快餐”吃多了,以后很难有耐心去吃那些需要细嚼慢咽才能消化的“慢餐”。
2、微信鸡汤文,就是一场一场的表演。
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些自媒体号为了能够博取眼球,不惜一切代价,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各种标题党的文章、各种心灵鸡汤的文章,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文章充斥着我们的朋友圈。
然而当我们点开一看,要不是一些写得不痛不痒的文章,就是一些完全迎合某些读者口味的文章,毫无观点可言,也毫无内容可言。就像是一个善于伪装和表演的变色龙,外表光鲜亮丽,当你靠近时却又是一番景象。
3、扩大了社交圈子,却遗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本质。
以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微信很快,一天可以认识很多人。无论是通过摇一摇,还是扫一扫,亦或是附近的人,我们可以认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躺在自己微信的通讯录里,偶尔发个“清理通讯录”的通知,才想起来,啊,我还加过TA啊。
微信聊天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快捷,交流的频率也变得高了很多。这看似促进了我们的交流,但是却降低了我们的交流的质量。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换,真正的交流还包括动作、表情、情绪、语气等等,而这些都是微信聊天所给不了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都将时间给了微信世界里的交流,而忽视了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低头族的权威胜过家族的权威,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胜过真实朋友圈的功能。
4、成为媒体控制舆论的主阵地。
如果说电视机是媒体控制舆论的主战场,那么当今,微信则成为了媒体控制舆论的新阵地。对于媒体来说,受众的关注度就是他们的生命,因此提高关注度成为他们的主要职责。
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甚至抛开新闻道德,毫无审查,毫无考究,甚至捏造虚假的爆炸性新闻,来博得眼球。前段时间朋友圈火爆的罗一笑骗捐事件,再到后来发现虚假紫菜事件,这些事件无疑不提高了媒体的受关注度,然而却欺骗了广大的读者。虚假新闻的泛滥,使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一些原本真善美的东西。
5、付费太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近两年微信课堂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英语提升、职场规则、演讲训练、写作培训等等。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样一个时代,很显然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很多知识资源。
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这些课程上,然而这些付费课程就真的能改变购买者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仔细看看那些课程,大多数都是教你一些捷径和快速的方法,比如“一天学会演讲”,“一小时看破职场规则”,“如何在一周内学会英语口语”等等。对于那些想走捷径的人来说,这些速成班无疑是救星。
然而学习真正的捷径就是勤奋,就是阅读经典,就是建立知识系统,就是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知道了太多的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