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一生很长,86岁,在唐朝的主要诗人中和唐朝皇帝里头,他是最高寿的,于今也算得上高寿了。他长长的岁月里无比静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朋友,活成开元盛世时期的一粒耀眼珍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一生活于安稳的盛唐,目睹大唐盛极一世的样子,也被盛唐气象呵护滋润着。他去世的时候,还是唐玄宗天宝三载,正是盛世的顶峰。
事业有成,步步高升。
也算三十而立。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36岁的贺知章考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官至秘书监太子宾客,是三品高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在唐朝的主要诗人里头,仅次于张九龄、张说,比李翰林、杜工部,那都高太多了。
吴中四士,诗书俱佳
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如李煜、唐寅、徐志摩等等。贺知章会稽永兴人,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贺知章生于如诗如画的江南,前三十六年沐浴于温柔的江南水乡,生成一身诗心诗意。
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成年后更是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酒中八仙,人间诗狂
贺知章是“醉中八仙”之一。杜甫写《饮中八仙歌》,第一个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老大人喝醉了酒,骑在马上东摇西晃,简直像坐船一样啊。眼前有井也不知,跌落井中依然未醒,却在井中眠,这得醉中战斗机级别啊?
喝酒不是随便喝的,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也不是喝完就睡了,贺知章草圣张旭是好朋友,他们俩每次喝醉了酒就爱写字,写得潇洒狂放,被人称为“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现在绍兴的飞来石上,有他的楷书《龙瑞宫记》,日本的皇宫里还藏着他写的草书的《孝经》,气势磅礴、神采飞扬。
曾与李白一起金龟换酒。天宝三年,李太白应召入长安,在紫极宫也就是老子庙里头,偶遇贺知章,拿出《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看完之后是连连赞叹,说李白是谪仙人,拉着李白就去喝酒。就着诗,知己相对千杯少,一杯一杯复一杯呀,可是,到了结账的时候才发现,没带钱,怎么办呢?贺知章当场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拿它换了酒钱。所谓金龟是什么呢?就是金龟袋(是一种饰物),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是身份的象征。可是呢,到贺知章这儿,也不过就是一块金子罢了,能当钱花就行。有知己、有好诗、有好酒,足矣!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红尘尽头,轰轰烈烈
轰轰烈烈地离开京城,离开50多年的为官生涯。贺知章年高德劭,属于商山四皓级别的人物。所以告别仪式搞得异常隆重,唐玄宗亲自写送别之诗,并让太子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饯行,古今难得一见!
做过普通百性,做过学子,做过高官,红尘看遍,年老后,贺知章不仅告老还乡,还告别人世红尘,他回乡当道士。唐玄宗特别划出绍兴镜湖的一片水面,送给贺知章当放生池。贺知章在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其间,写下《回乡偶卷》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就算离开人世,也没有安安静静,留下了传唱千古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不朽诗篇,留下何处是吾乡的感慨!
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心底深处干干巴巴的大实话,未经半点迂回雕琢。贺知章是36岁考中进士,背井离乡,一直在京城做官。再次回到家乡,已经86岁,这中间,相隔了整整50年,50年春华秋实,天增岁月人增寿。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50年,有始终如一,有沧海桑田!50年,乡音难变,始终如一,无论职位如何高升,自己始终操着一口越州话。每一句乡音都是对家乡的怀念。50年,容颜沧海桑田,当年离开还是风流倜傥的白衣才俊,现在回来已是满脸褶皱的白头翁。
到底是变还是没变,自己还在不太肯定的时候,乡音的儿童无意识的问话给贺知章当头一棒!“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夕阳的余辉洒满乡间小路,一老翁满心感慨地立在村头,有些说不出来的茫然,他在想,村头的小孩子也在想,这位外乡来的白发老翁需要帮忙吗。热情的孩子,就笑着发问了,请问这位客人您是从哪儿来的呀?很突然,很轻松的问话,但是背后的东西呀,千言万语,无比沉重。
对孩子来讲,这就是信口一问,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内心翻江蹈海,回乡老诗人的内心仿佛被一把匕首重重地一击。自己在京城五十年,一直以越州人自居,觉得自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现在终于回乡,如同落叶归根,没想到却被家乡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京城的越州人,越州的京城人,融不进的京城,回不去的家乡,一生的游客。诉出了古今游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