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李笑来“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分享的主题是:你最应该戒掉的恶习是什么?
答案是:抱怨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觉得“抱怨”会是最应该戒掉的恶习,至少我是这样。甚至,多数人从来都没发现自己在抱怨。
抱怨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潇洒姐在《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里,与“极少数阿姨”对应的“大多数阿姨”:戾气、唠叨、让人心生厌倦;而且这些“大多数阿姨”一定是不自知的,她们的认知里聊聊自己家老王懒,说说单位领导烦,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不都这么过的嘛!
有人这一期留言说:觉得有了孩子之后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整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婆婆狠心也不帮忙带孙子,老公天天就知道跟朋友喝酒聊天,自己觉得没有学习成长的机会。这看起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困境,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全职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带娃,还希望能够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真的很难。可是抱怨有用吗?这样的生活状态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吗?
适当的抱怨用来疏解心理压力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很难把控“适当”这个度,我们会在抱怨中迷失自己。
02
“说话,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那些不停抱怨的人,说着说着开始进入“表演”状态,他们需要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为了获得同情和理解,他会不由自主的扮演“一个其实更惨的角色”,演着演着,别人还没怎么样,自己先信了,不由自主的任由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角色”。
想成为一个“更惨的人”吗?开始抱怨就可以了,多简单!"
抱怨是一种自我催眠,它不仅仅是浪费时间, 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而且它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当你在抱怨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抱怨自己的无能。
同时抱怨带来的最大的毒害是:它会让人变得面目可憎,令人心生厌倦;它会让人自我放弃,失去挣扎的挣扎的能力和承受的坚韧。
也许,是在在无数次的自我表演中,我们渐渐把自己抱怨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那么可怜,那么值得同情,我们形容枯槁、面目憔悴,从一个花季少女生生成了末日怨妇。
03
我们迷失在抱怨中,有的时候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老公说:我天天在外面东南西跑,这么辛苦为这个家,你在家带孩子又不用看别人脸色、受领导的气,你不能体谅我的辛苦,还要求我干这干那;老婆想:我一个人带孩子还要做家务,整天累死累活,你就知道玩手机;
有的时候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我这么努力的工作,领导也不赏识我;我这么认真的学习,老师还是没有给我更好的评价;
或许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追求公平是弱者的表现,而别人的认可也只是额外的馈赠;
因为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追求公平并不能有助于你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是因为领导是没有看到我的努力?那我就换个沟通的方式让他了解;是因为我努力的方向不是领导关注的方面?那我就换个领导重视的方向。或者也可以这样想,是不是有那么些时候,我们并没有比别人更努力,却得到了更好的结果,我们只想着自己运气好,并没有想过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啊,我们接受过好运,也应该自然接受有时候不那么走运;
而别人的认可真的不应该作为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而是在我们实现自我过程中的一种额外附赠,你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获得知识,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你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获得能力,不是为了领导的赏识;你在家带孩子是为了享受更好的亲子时光,不是为了像保姆一样替老王家照看孩子;你外出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不是挣钱给媳妇孩子花;
04
抱怨的可怕在于它通常悄无声息,不易被觉察,它会慢慢的腐蚀你的好心情 ,等你发现时已经泥潭深陷了。
而且抱怨这种事情它会上瘾,特别是对最亲近的人,因为他们的爱和包容让我们肆无忌惮一直抱怨个不停,这更让我们蒙蔽双眼,认为抱怨是理所当然,早就忘了克制和珍惜。
抱怨还会传染,而且强度还不小。当你和一个“负能量”聚集于一身的人一起聊天,如果不抱怨的话,好像跟当下的情况格格不入,大家就轮流发言:你领导怎么不重视你,我领导怎么不赏识我;你婆婆怎么不帮忙带孩子,我婆婆怎么懒得做家务;每个人都怕轮不自己一样争相吐苦水,直至怀着愤慨、烦躁、失望散场。
抱怨,可真是一剂毒药。
05
试着一条一条写下最近的抱怨,也许让你意识到这是抱怨的时候,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然后试着从现在抱怨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如果有,有几个?
如果没有,是不是换个角度考虑一下?
如果真的没有,那就忍耐它或者直接无视它,然后埋头苦练可以解决它的奇招,静待无情碾压它的那一天。
远离抱怨的人,关注自己每一次出现的抱怨弹窗,一旦出现立刻关闭,有用来抱怨的时间还不如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人生苦短,何必抱怨?!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见过人、读过的书,还有你抱怨着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