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是我们汕头旅行的倒数第二天,温度终于回暖了,于是去看了海。
淡季旅行的好处我早就知道,但去年这时还不能想象这样的旅行:像领导一样在汕头悠闲“考察”了十天,认识了新的朋友,吃了一遍他们推荐的饭店,晚上睡得很晚,早上不用起床,还浪费了一些下午在咖啡馆,顺带了解了他们的生意如何。
但旅行也熬夜,我在熬什么?
又不上班,为什么熬夜?前天晚上我因为总是熬夜这件事情崩溃了一次。好像从我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时间开始,我就选择了熬夜。小学过年可以不睡觉,我坚持一个人守岁,看完春晚看电影然后看歌剧,最后电视都出现雪花点了我还不愿意睡觉。熬夜做什么不重要,重点是熬。
虽然我总强词夺理说熬夜对健康没影响,但我真的很没底气,这两年感觉免疫力下降,虽然原因不明,但应该停止熬夜这个可控因素才对。
咸鱼:“你为什么想要熬夜?”
我:“我觉得深夜的时间才是自己的”
咸鱼:“你要不要试试把时间还给自己?”
小孩爱玩,好还是不好?
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成长心理学的书,基本认知是没有发展好的自我总是和童年经历/创伤相关...所以我往童年联想,想到小时候说的最多的话“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
虽然我妈总说她都没怎么管我,但我的感觉里玩总会被强行制止的(不可否认我的确有玩的时间,但事实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感觉):比如小时候我放学在路上和同学玩会被抓回家,到了7点电视就会被切成新闻联播,不管我的动画片是不是看到了结尾,到了练琴时间我被关进屋子不能继续看《情深深雨蒙蒙》,不看的话回学校就少了聊天的话题。因此,“玩”,这个妈妈总是制止我的事情,就一直被我觉得是不好的事。似乎直到昨天,我还是不能接受自己喜欢玩这一点。
其实现在仔细看,我想要的“玩”除了娱乐以外,还混合了探求和社交的自然需求,可惜被“玩”这个亚洲文化里显得负面的字一股脑概括了——欧美文化中have fun是尝尝被提起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需要have fun才能做好。
潜意识里,这个小时候不被满足的需求,就用一直不自主熬夜来弥补,不管是否真的有事。
照顾内心的小孩
继续说我长大以后这句话也总被我妈拿来调侃我,说我总想着玩,别人家女儿都先做作业再玩。说到“别人家女儿”,我开始哭着和咸鱼说我觉得自己不是妈妈期待的那个孩子,因为她会跟我说别人家女儿总是很懂事知道管教爸爸,或者会先写作业,或者很乖都不去楼下玩——但我慢性子、我不爱管父母的事、我喜欢先玩再写作业、我喜欢在傍晚和楼下的朋友们玩游戏...
咸鱼:“那她在这样说,当时就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描述她的期待,而没有把你当作一个不一样的人来对待,会让小孩觉得不被爱,伤害小孩。管教爸爸这个事情本身和小孩就没关系,这是推卸责任”
我:“嗯,可是小时候不能接受妈妈有‘坏’的一面”
咸鱼:“现在你知道了,这种表达是一种匮乏”
做“观察自己内心的小孩”练习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抱着妈妈大腿的一两岁的婴儿,空空洞洞连五官也看不清楚,但脸朝上抬头看着努力地讨人喜欢样子——请爱我把,我愿意做任何事情,这是一个讨好小孩。和我上次做测试的结果一样,这么具象的形象把我也吓了一跳。
*这里的好、坏、匮乏、丰富都是心理研究上用的词,和平时的意思不太一样。
*关于讨好小孩,可以看knowyouself关于内心的小孩的文章,也可以看书
*关于父母的期待,以后有机会再写。
写完了,可以去睡了。
接下来要好好照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