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万石市曾兴于此平原沃野
图文:南楚望族万石刘氏"开基祖刘文翁,元授奉直大夫(从五品,文官,虚职),元至正(1341—1368)由江西永新迁攸邑万石市,平原沃野,遂家于斯"(族谱语)从大桥头的河东渠道起到山脚下的四周,均属原万石市范围,也是万石刘的祖基地。
【作品链接】
石桥铺的新市与大桥头的万石市
——《探寻石桥铺》引发的联想
(刘富喜 2018.9.18)
读罢颜家连先生为龙世贵先生新作《走近两个大地》写的序言,顿觉情深意浓,条分理析,文笔清新。
再拜读他特地转来其中一篇《探寻石桥铺》的撰文,在欣赏之余更赞叹龙世贵先生的考证难能可贵。
俺不仅赞同龙先生的关于石桥铺就在新市街镇的立论,而且由此引发"石桥铺的新市与大桥头的万石市"的联想。这联想并非空穴来风。
旧时递铺大道(朝廷传递文书的邮道)设有驿站,那时亦称为"铺"。清代攸县县域13铺编制45役。县城总铺之役应多,各分铺之役亦有两三人。所设之铺似有地标特征——设在集市应是首选。在新市集贸市场处设立递铺大道的驿站——石桥铺,是合情合理的。之所以叫石桥铺,说明此处有石桥。
新市街镇处历来有两条水系。
大水系即街镇东面莅临攸水,古代新市的攸水河畔没有架设石桥。那时仅在每年旱季搭建寛约一米、两旁有扶手的人行木桥,雨季来临前撤除,代之以刘家埠三台洲渡口过河。
小水系即街镇内有一条小河流穿过,当地人叫"内江"。在内江上架石桥,既需要也成事实。至今新市老街的下街入口处和上街的入口处仍有两座石拱桥。据此有地名"石桥铺",并非主观臆想。
图:残存的新市老下街石拱桥(上),麻石铺就桥面(下)。
以上可佐证,龙先生立论石桥铺就在新市集镇是确切的,似可换言之"石桥铺的新市"。那么,由此联想的"大桥头的万石市"之说成立吗?
康熙、乾隆《攸县志》在"市"的条目下记载全县九个市,同治《攸县志》增添小集、渌田至十一个市。县志记载 : "万石市,去县四十里。新市,石桥铺,去县五十里。"
图:乾隆《攸县志》记载的"市"
所谓万石市,也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攸水流域的万石米市。这是据我初步考证的立论。
这万石米市的地址在哪儿?就在新市镇大桥头村民小组旁的原韶江一带。理由是:
(1)小时在大桥头石拱桥处游泳,翻转头就看见桥拱的两边均有一块石板,刻着"万石市桥",说明万石市就在这桥的旁边。
(2)县志记载:"万石市桥,元至正辛丑(1361年)皮弘道建"。说明元朝就有万石市。
(3)从东边的福寿万过来,经过大桥头,往西边的新市走去,有一条长长的青石板铺设的路面,我小时见到其长约一公里,很可能这是古代往来万石市的集市通衢。
图:原来长长的万石市青石板路面在园田化时被撤除,这是残存的青石板
(4)我老家长茹,古载地名是"墙围,土改时被南下干部据方言谐音将""墙围"(攸县土音"围园",近似音"如园"),改为"长茹"。这里是南楚望族万石刘的祖源地,古老的长茹大屋场与万石市的大桥头相距仅两百米,万石刘氏得名就源于此处的万石市地名。
(5)我两位弟弟均证实:长茹垅里园田化之时,在临近韶江的高岸田坎处,挖出一溜青砖,说明此处是一堵墙址,很可能是万石市临韶江的街道遗迹。
图:这是原万石市桥址和原韶江遗迹处,园田化时此左岸处曾挖出一溜青砖墙址,很可能是万石市街道遗迹。
考证此处是万石市,可是,相距仅两三公里处又有个新市,为何古代两个农贸集市相距如此之近?
究其原因,攸水河道改变走向使然。
据此处元朝所建万石市桥,说明万石市历史悠久,至少在元朝乃至以前的唐宋年间就存在。先看大桥头处的万石市桥横跨韶江,算一条小水系。再看大桥头村民组的西面,有一道宽阔的长长的低洼地带,园田化之前很明显,至今仍可见遗迹:从新市河坝下打鼓堆的刘家大屋处的低洼水田至大桥头村的牧鸭湖,往南的方向走,依次有自古以来的水系俗名:店鸭湖、烂鸭湖、袁家港、洪来洲、杨洲巷、段家洲、观背潭。至此处,低洼地复归入攸水。这一低洼地带长达几公里。不难想象:这就是攸水的一段古河道呀!
再观察推测:在此河道之东的大桥头处有个万石市!为何叫万石市呢?原来此处"平原沃野",从网岭的宏市、涟滩起,经新市、大同桥、沙陵陂、上云桥至城关,是长约三十公里、宽两三公里的河谷平原,而且,往西南方向再连接菜花坪、渌田平原。鸭塘铺、桃水、石羊塘平原,有良田百十万顷,可谓大粮仓。在此处兴起一个万石稻米交易的集贸市场,有大水系——攸水和小水系——韶江交汇,航运交易便利,由攸水汇洣水,归湘江,达洞庭,通长江,万石米市就自然而成、远近闻名!
特别注释:石,读音"担",dan,古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约120斤。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推测在明清之时,万石市处的攸水改道西移,原河道逐渐演变成低洼水稻田,而稍西的一带水田经河水不断冲击,形成新的攸水河道。这也与龙先生文中提及新市山门传说的攸水改道不谋而合。
图:万石市处的攸水古河道因西移而废止,牧鸭湖一带被开垦成了低洼地水田。
河水冲击河道西移,挨近石桥铺老街,并不是一开头就建成了新市大集镇。设想最初这里只倚重内江,因有石桥而在旁边开设店铺,就有了石桥铺。充其量是个村镇而已。
可是,东面的万石市因河道西移,船运交易就很不方便了,一旦失去船运交易优势,万石市就日渐萧条。
古老的万石市消失了。在园田化年代,韶江被废填改建为新市河东渠道了,万石市桥也被拆除了。
图:河东渠道之上新建了牧鸭湖桥,其石料是万石市桥取来的。
万石市衰落之际,人们就依大水系的优势,在石桥铺的小村镇处傍攸水大兴土木,经历若干年代建成了新市大集镇——万石稻米船运交易新的集散地。
石桥铺的新市与更古老的大桥头万石市就在攸水改道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嬗变。万石市有小水系韶江(横跨的万石市石拱桥)和大水系攸水,新市也有小水系内江(横跨的石拱桥)和大水系攸水,两者如出一撤。攸县古老的万石大米市得以传承。
以上陈述,当然需要更多的史料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