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散步,到集市上闲逛。
看到卖袜子的小车便买了两双袜子,旁边是一位奶奶领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她们也在买袜子。
袜子六块钱,奶奶掏出十块钱,卖袜子的妇女找给奶奶44块钱。
奶奶瞄了一眼那钱,把钱快速装在兜里,拉着小女孩要离开。
小孙女不走。
“奶奶,我们不能走,阿姨多找了你40块钱,你应该把钱还给这位阿姨,做人要诚实,不能占别人的便宜。”
其实我也看到卖主多找了奶奶40块钱,她大概以为女孩奶奶付给她的是50元的钞票。
奶奶的脸霎时红到脖根,尴尬地掏出兜里的钱,把40块钱交给了卖主。
然后嘟囔了一句:我也没看找了多少钱,顺手装兜里了。
卖主似乎也有点尴尬,她收下钱,谢了小女孩。
旁边有一些买袜子的人在看热闹。
大家其实心知肚明,奶奶确实想占点小便宜。
“贪小便宜吃大亏”,奶奶万没想到占这点小便宜却被自己的孙女检举,丢了面子,失了品行,她拉长着脸气哼哼地拽着小孙女离开了。
望着这一老一小的背影,我开始思考这小孙女此时会怎么想呢,她一定觉得自己做了件勇敢、诚实而正确的事吧,奶奶在小孙女和外人的眼里丢了颜面,她会后悔今天的行为还是恼羞成怒回家收拾小孙女,而小孙女的爸妈知道了这事又怎么来看待和处理呢?
我突然想起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父亲偷了邻居家的一只羊,儿子发现了,他把父亲告到法庭,父亲被判了刑。
这里的乡亲们觉得儿子很耿直做的很正确,他揭~发了父亲的偷~盗行为,说出了事实真相,伸张了正义。
孔夫子说“不然”,父亲偷了羊,儿子要为父亲隐瞒,儿子偷了羊,父亲要为儿子隐瞒,这契合人性的根本准则。
儿子把老子送进监狱,维护了了司法公正的价值体系,但是很可能从此父子反目成仇,一家人陷入情感危机而永远失去最重要的“家庭亲情”这个价值体系。
所以孔夫子告诉他们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孔子选择的是亲情,他觉得任何时候都要契合人性不能破坏亲情,亲情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至关重要。
那么法律是不是就不重要了,不是的,我觉得是孰轻孰重的问题,社会和个人看待哪一个价值体系更重更有分量,你就会选择哪一种。
我继而往深处想一下,这孔夫子是圣人,那么按照他的这个逻辑,儿子要为父亲隐瞒错误,那么父亲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如果父亲继续犯错,儿子继续隐瞒,那岂不是错上加错而错误永远循环下去?
所以我觉得孔夫子的话里似乎还该有话,他只讲了一半,另一半应该是“父为子纠,子为父纠”。
儿子一生下来,父亲就需要不停地为儿子纠正错误,保证儿子健康成长,防止他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而父亲犯了错,儿子同样有义务帮助父亲纠正错误。
每个人都会犯错,错误就是错误,所以帮助别人纠正错误,让别人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这才是解决错误的根本之道。
我有个朋友,他的父亲是个做官的,他从小到大眼看着家里人来人往,门庭若市,随着父亲的官做得越来越大,求父亲办事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家从小房子搬到大房子再到更大的别墅,从开始有车到越来越高级的车。
他小的时候觉得父亲很牛,叔叔阿姨送给他高级礼物他很高兴,他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为有这样的父亲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长大以后,他到国外去读大学读研究生,他学习法律,越来越深知法律不可侵~犯的庄严和公正体系,也逐步了解到当今社会做~官的现实状况,父亲虽然在他面前很坦然,但是他知道父亲背后肯定隐瞒了很多他不知道的事实,这让他很不心安。
他开始暗中调~查父亲,很快他发现了一些问题。
他和父亲郑重地谈了一次,让父亲做一个抉择,做一个清~官或者干脆放弃官职,父亲很坚定地一口回绝了他,然后让他放心。
他知道父亲从做官的路上停下来并不容易,但是他劝阻不了父亲。
他很痛苦,也很纠结,他知道父亲这样走下去最后对他对这个家都意味着什么。
后来他决定不用父亲寄给他的钱付学费,自己打工赚钱,他想让父亲明白他完全可以自己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没有父亲的钱和帮助他一样可以养活自己,一样可以有美好的未来。
他不停地给父亲写信,劝说这件事,但是从不给家里打电话也不接电话,更不回家。
这样僵持了二年多,父亲妥协了,他放弃了官职,提前办理了居家。
父亲离岗后的第三年,接任他父亲这个岗位的人被隔离审~查。
这个儿子其实也同样选择了“子为父隐”,但是他以另外更积极的方式让父亲改变了想法,端正了态度,从错误的路上走了回来,他做到了“子为父纠”。
父亲犯错时,选择“子为父隐”的亲情价值体系,这里“隐是人性”;但是让父亲意识到错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做到“子为父纠”,而“纠才是至爱”。
女孩还太小,她还不懂得给奶奶留点尊严和面子,不懂得“子为父隐,子为父纠”、“隐是人性,纠是至爱”的道理,她如果不当面揭穿奶奶的行为,私下里和奶奶说,给奶奶一个台阶补救错误,让奶奶自己主动把钱还给卖主,不让奶奶在大庭广众下丢脸,这样做会更妥帖。
当然女孩太小,还不具备这种辩识能力。当奶奶的实不该在幼小的孩子面前贪小利不诚实而扭曲小孩子的价值观,也让辛辛苦苦的卖主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