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思想、语法、逻辑、语言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如何通过这四个要素提升理解力。
作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语言呈现出来,他的语言的组织必须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词语和句子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句子内部以及多个句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关系,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些观点的论述。
读者通过反复揣摩作者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理清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联系,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归纳提炼关键句的能力,理解句意的能力,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从而逐渐提高了理解力。
二、简述分析阅读两个阶段的目的以及每个阶段规则的具体意义。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的目的是了解整本书的整体框架,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目的是透彻全面地诠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由规则一、二、三、四组成,第二阶段由规则五、六、七、八组成。
规则一首先明确一本书的种类和主题,规则二进一步概括整本书在谈什么。规则三明确整本书的框架是如何搭建的以及作者的意图。规则四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指引读者要思考的方向。
规则五主要解决词语的问题,即读者如何找出关键词语,明确其在文中的词意。规则六指引读者如何通过关键句的解读来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规则七说明作者如何通过一系列句子及段落来阐述观点的,规则八回答了最后作者是否把问题说清楚了。
三、圣诞树模型
###吴慧娟-160312-理解作者的主旨
###四个收获
1. 了解了文法、语言、逻辑、思想之间的关系
永澄老师用一副图清楚地说明了在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如何通过一本书来交流的,这种交流和沟通与面对面的交谈有很大不同,需要读者与作者双方具备一定的基础,付出相当的努力,尤其是读者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必须投入百倍的精力全神贯注去阅读和思考,才能与作者对话。文法、语言、逻辑、思想这四个核心要素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分析阅读的核心内容。文法是基础,语言是形式,逻辑是粘合剂,思想是目的。要想能理解作者的思想,必须有扎实的语法基础,明白句子意义,会逻辑分析和推理,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2. 作为读者,在阅读中抓住以上核心四要素刻意训练,就能够提升理解力。
在阅读中不能够浅尝辄止,只是看懂字面意思。很多时候我么阅读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理解词意,甚至词意都不一定理解正确了,我们认为自己懂了,实际并没抓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时候我们关注的词语和句子并不是一本书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这样一来,就谈不上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了。最后想要获得作者的思想当然就不可能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我们的书看了很多本,但理解力并没有怎么提升,也更谈不上有什么行动上的改变。
3. 在完成一个章节的检视阅读之后,应该回答以下问题:
● 你的收获是什么?这一章有哪些关键词和关键句?
● 这一章是讲什么的?结构是怎样的?
● 你对这一章提出了哪些疑问?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只是在脑子里过一遍,必须拿笔写下来或者开口说出来,整理成文字,形成书面或口头语言,这个检视阅读的环节才算真正完成了。
4. 找到主旨的标准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或者画出来”。
这一点特别重要,很多情况下,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却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书中到底讲了什么,即使能讲,也是90%重复书中的原句,顶多把顺序调整一下。这并不能说明你真正懂了,你只是记住了作者的句子而已,作者的思想并没有被你完全理解和吸收。或者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你并没有真正思考,你只是在机械地记忆,过一阵,当人们再次向你提起这本书,你肯定想不起来它究竟讲了什么,论证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学习任何新东西,学完后你必须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至少50%是自己的话,并且能够让从没学过这个新东西的人听懂,否则你就是没有学会。
###三个感受
1. 任何理解力的提升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刻意训练才能产生的结果。
永澄老师说他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看了十几遍,每次都是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严格按照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步骤来练习和思考,所以才归纳出了这么多关于阅读细节的模型和图表,能够每次阅读分享都可以讲2个小时,这些成果的展现正是在前面十多遍的不断积累、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得来的。一个固定模式的阅读方法用不同的书籍来套用100遍,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
2. 只有主动阅读才能产生理解力的提升。
我自认为在阅读时已经很认真很专注了,但和永澄老师比,还差得太多,有很多关键词和关键句,我在读的时候还是忽略掉了。如”诠释阅读法“,老师把它列为关键词,但我却并没有发现。对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文法“与”逻辑“,我是注意到了,也作为关键词圈出来了,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我通过上下文也明白了,分别表示”语法规则“和一定的推理。但仅此而已,并没有再深究下去,这两个概念在本章处于什么位置?与主旨有何关系?语言、思想、逻辑和文法这四者在文中第二节开篇就提到,是有紧密关系的,具体是如何影响的?这四者在前一章就提到了,而且是很重要的词,在这一章又作为关键词重新提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能说清楚?能否用图表呈现出来?我头脑里没有浮现出这些问题,说明主动阅读做得还不够,对文中的关键内容挖掘得还不够深入,我顶多可能会用语言来叙述文法与逻辑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但不会想到把这四者结合起来,也不会从作者、图书以及读者三方面来阐述它们是如何作用的,顶多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明。这可能是与以前阅读做这相关方面深层次的思考和联系太少的原因吧,因为没有按照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规则来做,所以对所看的书只能讲个大概,好像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3. 主动阅读必须有输出,写作和讲座是最有效的提升理解力的输出方式。
永澄老师在谈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他产生的影响时,讲到他的幸福感大大提升,理解力和沟通能力也全面提升,萃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幅增强,那是一种通过阅读获取智慧带来的一种无比的喜悦。我们如何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呢?我想如果能够向永澄老师那样,把阅读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文字的方式写出来,说出来,而且能够这样每次都尽可能都做到高标准地输出,让受众获益匪浅,持续做下去,每次都有所突破,有新体会,理解力的提升应该也就不远了吧。
###两个改变
1. 每读一章后,要将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画出来并且写在本子上,然后自问自答:本
章讲了什么?本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何疑问?将回答也写在本子上。
2. 在分析阅读阶段,要问下:本章中的关键词之间有什么联系?检视阅读阶段的疑问现在
能解答了吗?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也写在本子上。
###一个行动
在听永澄老师分享之前,拿出专门的本子记录《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