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觉得人有形状吗?”
“当然有。”
“不,大多数没有,没有立场、没有自我、没有底线的话,他们的形状不过是外界给予的。”
——《没有形状,哪来平静?》
李海鹏曾经在《佛祖一号线》中提及,他在为《南方周末》撰写的一篇特稿中,这样形容过一个男孩。
“他就像水一样,是个没有形状的人。遇到石头缝就钻进石头缝,遇到老鼠洞就钻进老鼠洞,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底线,也没有自我,只是贪婪地不择手段地渴求着成功。”
这段描写让我大为惊讶,竟有人能够如此精确巧妙的一语中的,将那种唯利是图、毫无边界的性格描绘的这么赤裸裸。原来,像水一样的人,并不仅仅表明温柔。没有自己的形状,难道不也是水的一大特点吗?而这样的水,随时都容易打破平静,这种虚伪的“心如止水”,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稍稍一破,便化为虚无。
2
水,加入什么颜色,它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掺进什么味道,就融入什么味道;进了什么地方,就成了什么样子。这并不是包容万物,也不是海纳百川,这是一种毫无立场、底线以及自我的特性。水以此来获得自己的生存能力,却最终无人能够见到它真正的面貌,也寻求不到平静。
硕导曾对我说,读书、学习与思考,无非是为了找到自我,坚守立场,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句话每每想起时,我总犹如针芒在背,总感觉这句话的负面教材就是自己。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云亦云则只能随波逐流,内心也会一直挣扎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其中,所谓的自我,其实是个很玄妙的存在。多一分则是自负,少一分又成了自卑。无论是自负还是自卑,都可以称之为自我中心。这与自我都是不同的。强调自我的人对自我有清醒认知,完全接纳和包容自己,但是自我中心的人则处于无意识状态中,更多的需要从外界来找寻。
然而我们都知道,对自我没有清醒认知,这个事情已经成为很多心理障碍的根源,所以找不到自我,连心理健康都保证不了,却还在更高层面上谈及找到自己喜爱的、愿意为之奋斗的事物,怎么可能?
而立场这种东西呢,也并不是固执己见,狭隘坚守,为了坚持而坚持。而是在个体明了足够的信息、有了自己知识体系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谦虚的求同存异。
所以说,有底气的立场,首先得收集足够的信息,而不是急于争辩,其次,拒绝零散无用的知识,没有体系的都是白搭。有人说,还要有独立思考,但是这点上我赞同李海鹏的说法,“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独立思考这回事,除非这种独立指的只是立场,而不包括思维方式。”
最后说说底线这个概念。什么是底线,我觉得就是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说起来有些鸡汤,但是三观对一个人气质、性格以及行为的影响几乎是根本的。每个人都有三观,而没有底线的人,三观都为了利益服务,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对价值的判断、对人生的预期,不过都是如此。
没有上述三者,那么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简单的认知,又怎么会有内心的平静呢?
3
走过一些路,看过一些人后,才发现,有些人闪耀的光芒如黑夜中骤然点亮的烟火,他们桀骜不驯也好,他们不可一世也罢,总归是活出了“真我”,他们的棱角没有被岁月磨平,了解了自己,遵从了内心,具有自己的形状。
而有些人却如同沙滩上的沙砾,一不小心弄丢自己后,连自己也无法从人群中分辨出自己。他们碌碌无为,日复一日的迷茫,尊崇着廉价的勤奋和努力,却自顾自的哀叹为何成功迟迟不眷顾。
大多数的人,都活得像些形状雷同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个生动的、需要用足耐心予以理解的个体。并不是大红大紫、上天入地、金光闪闪的人才是有形状的,但凡知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他便找到了自我。如果再加上完整清晰正确的三观和思辨能力,那么就是个生动的个体了吧。
切莫像水,一旦不随波逐流就会成为死水,我们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立场、寻求本真的心、坚守自己的底线,然后像乌龟大师那样,跟我轻轻说“inner pi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