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侯孝贤是个大师,高不可攀,我以前最喜欢他的是《悲情城市》,也曾痴迷过《恋恋风尘》,而《童年往事》则是几次打算观看终究错过了的电影。
这次看《童年往事》是因为看阿城的书,有一段阿城说他看侯孝贤的电影,随看随喜,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再看到他说“看完《童年往事》我大概有些颠颠倒倒”,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看了《童年往事》后,倒觉得导演亲切了许多,电影拍的是一种情绪,一种记忆,散文般的叙述,情感安安静的流淌开来,让人感受了岁月流逝中的淡淡的惆怅,也感受到了候导的温暖之心。
豆瓣上看到一个短评,我很喜欢。
朱天文写,“侯孝贤的魅力在于,露出银幕上的永远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大部分是活在观者的人生阅历中。”所以大一的时候看《童年往事》时睡着,七年后的今天却在戏院里无声流泪。
是啊,看电影看得就是人生,不同的阅历对影片的感悟也是不同的,但好电影终究是好的。
侯导是真的喜欢拍空镜头,拍的也很有风味。相信很多人看了影片会对那个大树在风中晃动的空镜头印象深刻我个人觉得其起到了“去延长思考的过程”的作用,镜头很缓慢,依然放慢不了时光的脚步。
还有姐姐要出嫁时,母亲对姐姐慢慢述说的那段场景,我们在凝视着母亲一个人在淡淡地述说,这场戏持续了大概五分钟,待母亲说完,镜头一转对着了窗外的榕树,这个空镜头处理非常好,像是侯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缓冲和下落的区域。
还有几个地方印象深刻,最美的那条“归家”之路,阿孝陪祖母走在长长的路上,一路蝉鸣,阳光在打着笑眼.....
我最喜欢的是祖母玩芭乐那段戏,很可爱很孩子气,一生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终使她身上凝聚了云淡风轻的笑容和慈悲的心态。
候导把这些风景小心地拍进镜头里,我们静静地看静静地感受时光的一点点老去。
还有姐姐一个人在擦地板时的淡淡述说,一开始她的言辞是欢快的,洒脱的,可是说到自己错过了理想的学校后,母亲和父亲仍然没有搭话,父亲颓然的坐在竹椅上,母亲依旧低着头做活,然后,姐姐默默地走开了,忍不住地一个人抽泣了起来。
姐姐无疑是惹人疼惜的,她的小心翼翼地善良,她的随时随地的温柔,都让人难忘。
读到父亲的自传时,姐姐读懂了父亲的爱,情感细腻的人只要有收获一点关爱内心都会波涛汹涌。
父亲这个角色也让人尊重,因为染有肺病,所以他无法亲近孩子们,他也从来不对他们表达爱意,就这般一个传统的父亲秉性,就像姐姐说着那段话时,父亲没有正面应答,选择颓然的坐在竹椅上,他的心里应该是充满了悔疚的,但生活让他早已学会了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
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占的篇幅不多,但对少年阿孝的下影响深远,年少时可能就因为喜欢的人的一句话,或是脑海中突然产生的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的方向,虽然始终没有去好好兑现当初的执念,那又什么关系呢?
年少时的欢喜,便是这样,即便是没有结局也改变不了她的美。
一个个亲人的相继离世,阿孝像我们一样,可能还没有学会去好好地告别,但总是当时懵懂和无知,就这样时光继续慢慢流淌着,像是刚完成了一个转身,我们一晃成长为了大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