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举每一动。
从哲学而言,是因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禁闭,或者叫“群体思维盲区”。
思维边界已经形成了,思维边界限制了你,扭曲了你,可是身处思维边界之内,你触碰不到心智边界,当然也无法改变它了。
模式是对客观世界、经验世界的简化,客观世界的数据、信息、知识量太多了,假如对每一个信息都做出反馈,整个思维能量是不够的。
必须对外部世界简化,简化成简单的模型,模型有助于对未来进行预测,这是思维模型和心智模式的作用。
你只能看到你的心智模式想看到的东西。
组织变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40%心智模式自动化了。
能够改变心智模式的,少之又少;自我突破的,少之又少。
如果同时管理这两种事情,屁股决定脑袋,眼睛一定会盯着给带来数字最高的那个部门,一定是第一曲线,而不是第二曲线。
樊登说:
固定型思维的人有一个基石假设,认为人的聪明、能力是生下来就这样的,是一成不变;
成长型思维的基石假设是什么?人的能力,甚至人的智商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
固定型思维的人看重既有的存量,成长型思维的人看重未来的增量。
感:对于后面提到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有一个很情绪化的感悟,这个感悟就是成长型的看待的事物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两个思维,在《超越智商》这本书当中就见识到了。但是对于当中成长型思维还是没有那么多的感触。因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注重存量的一个人,不会有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
思:《终身成长》虽然没看过,不过对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还是有一个想法的。就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的语言方式就是使用的疑问句居多,当中带上很多自己答疑自己的疑问,成长型思维的方式就是不断探索新的事物,然后会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一个新的认识,也会在新方向上用原有的思维模型去探索新事物,当遇见了难题的时候,会尝试着解决它。而固定型思维的相应的就用确定句来表述遇见的事物,而且好奇心也比较弱,探索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人一个毛病。
行:多用问句来行动,遇见了事物之后要积极的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