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可以喝,反鸡汤也得写。
成长中,父母老师灌输给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守得云开见月明......和很多其他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样 —— 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也没有理由反驳。因此我们从不质疑它,也没有人问“为什么”,浑浑噩噩地相信了很多很多年。
小学,我们向往初中哥哥姐姐,看他们放学可以随心所欲地扎堆买零食吃觉得好羡慕,好想赶快变成他们。上初中以后发现不但没有获得想象中的自由,还多出了很多青春期烦恼,比如非主流时期那些自怨自艾的哀愁,比如总被父母和老师打压的早恋。当时觉得,一切都是有解药的,解药的名字叫高中。终于上了高中,却遇上了高考,于是我们嫁给了学习,在高考冲刺的黑暗人生中幻想着大学的光明和美好,老师会说:“熬过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学你们就解放啦。” 于是终于登上了人生巅峰 —— 大学,却发现童话里的故事是骗人的。我们用高考这笔巨大的投资买了个大礼包,打开以后发现它并没有装满我们想要的快乐。我们在大学迷茫感情问题,迷茫价值观形成,迷茫职业规划,迷茫人生选择。然后,大学在迷茫和挫折中不知不觉收尾,大家该分手的分手,该工作的工作,该考研的考研,该啃老的啃老......然后呢?然后就可以开始愁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
忽然发现,我们对快乐无休止的追求像是一个幻觉。如果每一个当下都变成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快乐的容忍,那么人生就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死循环、假命题。
人生故事写到这里最多也就三分之一,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做上我梦寐以求的工作,会走遍世界每一个我向往的角落,或许会找到我想要长相厮守的爱人......可是然后呢?这是我最近看美剧《马男波杰克》第三季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然后呢?
多问个问什么,也许是反省,也许是好奇,微信表情包里有只兔子冒出的然后呢,甚是呆萌。
一、爱上一匹马,不野
马男是好莱坞演员,自从上世纪90年代演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Horsing Around之后,再也没有其他作品问世。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尽管住着豪宅、买了游艇、街上偶尔有粉丝要合影,还是掩饰不了他已经是一个“过去式”的事实,他每天只有靠喝酒和一遍遍重播Horsing Around来麻痹自己。
马男:“我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坐在家里抱怨生活”,过往的辉煌与当下的惨淡构成鲜明对比,他很难快速走出阴霾。
为了再度出名,以此拯救自己的不开心,他找来枪手作家戴安帮他撰写自传体回忆录。戴安是一个没名气的作家,34岁,聪明、犀利,却有社交尴尬症,不讨人喜欢。她怀拽着满腔的新闻梦想来到洛杉矶,却在琐碎的现实面前一点点接受了平庸;她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却又无法拒绝男友花生酱先生给她带来的甜蜜和物质优渥。花生酱先生是和她完全相反的人:简单、正直,总是看到事物最阳光美好的一面,喜欢讲脑残的只把自己逗乐的笑话,对戴安体贴备至,有着近乎愚蠢的忠诚。
马男自私、悲观、犬儒、不负责任,这一切都要追溯于他的童年:他有一个觉得生下他毁了她一生的妈妈,和一个酗酒、出轨、只会贬低自己儿子的爸爸。妈妈甚至对他说过:“我骂你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而是因为你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直认为马男有很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他害怕向别人坦诚自己,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他说过”我太了解真实的自己了,相信我,没人会喜欢那种人的。”他在所有发生在他生命里的美好崩塌之前,破坏那些美好。这种自我毁灭趋势好像都只是潜意识里在印证妈妈对他说的话:”你是马男波杰克——这病没有解药。”
我们会觉得马男可怜甚至可悲,但是,如果一定要有“但是”的话,马男的确是特别聪明的人。他幽默,洞察力极强,也经常因为说出了太犀利的事实而给自己惹上麻烦,毕竟正如马男所说:“所有人都只想听他们已经相信的话,没有人愿意听到真相。”
这部剧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每个人物都立体、饱满而特别,但他们又都可以是任何人。也就是说,每个观剧者都可以在这部剧中某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看似夸张的隐喻和讽刺,留给了每个人自己思考和诠释的空间。
第三季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设定是,为了宣传马男的新电影《骄马》、争夺奥斯卡,马男团队设计了很多个广告牌方案,马男最重选择了镜子,于是在LA高速公路上立起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下面写着一句话:你是骄马。
二、他们不快乐
剧里创造了两种人格模型,Zoe和Zelda。Zelda是像花生酱先生那样的人,外向、简单、阳光而快乐。 马男和戴安则是典型的Zoe, 他们聪明、愤世嫉俗,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快乐。
无论是终于如愿以偿靠自传再次声名大噪,还是坠入爱河,还是拿到了他作为演员一生最想演的角色,他的偶像运动员骄马......当这些他本以为会让自己变得快乐的时刻来临时,他依旧不快乐。
但和马男不同的是,戴安是一个努力装扮成Zelda的Zoe。面对马男对她的感情,她总是逃避,因为她说:“我觉得我们太像了。我不想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每天都要重复问自己’我快乐吗?’,这样只会让我更痛苦。我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永恒的快乐。”所以她选择了花生酱先生。
到底怎么才能快乐?这是这部剧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
马男童年时,曾在父母整日无休的争吵中,给他的偶像写过一封信。小小的他问骄马:“我是个乖孩子,我喜欢上学也喜欢玩耍,但我偶尔感到悲伤。怎么样才能不悲伤呢?” 骄马是这么回答他的:“波杰克,当你感到悲伤时就去奔跑,不停地往前跑。生命中会有人试图让你减速或者停下,但你不能让他们得逞。永远不要停止奔跑,不要回头看,因为你身后什么都没有,一切都只存在于前方。
三、你眼中的人生
我们喜欢看喜剧和好莱坞大片,因为它们一定会有一个要么励志要么感人的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可那并不是真正的结局。柴米油盐、养儿育女,王子再娶三妻四妾、为了继承王位变得六亲不认,公主变成怨天尤人的黄脸婆......这比较像现实生活中的结局。
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论证美好结局”机制。我们一直企图证明“都会好起来的”,“Everthing’s gonna be fine”这个理论。所以美好、感人的电影电视才会那么受欢迎,鸡汤才卖得那么好。我们希望挣脱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从别人身上看到如意的可能性,然后告诉自己:你看,我就知道,什么都会好起来的,我只是还没等到那个好的时候。
可事实上,没有人是如意的。
马男波杰克是一部残酷的剧,因为它长得太像人生。
它幽默、讽刺、搞笑,剧情跌宕起伏、有悲有喜,可它并不给你一个逃避现实的通道。每当你感到温情,或是产生期待,以为终于可以深情并茂歌颂生活美好的时候,它“哗”地泼你一盆凉水:哈哈哈哈哈哈哈傻了吧。
就像第二季我印象特别深的一集,在《骄马》的片场,马男在酝酿情绪演一场悲伤戏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她说:“我看了你的自传,看到了关于我的部分,我想说,对不起......”看到这里,就在我惊喜而感动的眼泪快要夺眶而出准备好为母子冰释前嫌叫好的时候,她妈妈接着说:“我知道你想幸福,但是你不会的......你现在可以用名利和女朋友来填补你的空缺,可你永远不会完整。你生来就是破碎的。”
于是,那场悲伤的戏码马男演的很成功。
看完那一集我恨不得喝杯冰水压压惊。
四、然后呢?
当我思考一圈回到这个出发点的时候,熟悉的虚无感排山倒海地袭来。
如果“快乐”本身就是虚幻而无法持久的,那么对快乐的追求还有什么意义?我们那么善良,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是不快乐?
五、写在最后
翻开杜拉斯的《情人》,以前有写过书评,但终究不那么满意,一山望一山高,术业有专攻有点值得鼓励,如若在生活中,请多知足。看到一句很有共鸣的话:“I’m going to write. That’s what I see beyond the present moment, in the great desert in whose form my life stretches out before me.” (我会去写作。那是在我生命延展出去的荒漠之上,我能看到的超越眼前这个时刻的东西。)
看完马男便想赶紧写剧评,记性不好也只能靠着记录让日后多些回忆,在我又敲完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如既往地,觉得很快乐。
在这永恒的不快乐里,在我们生命无边的荒漠之上,或许能找到那么一件事,给我们走下去的意义。
特别关注上最后的侃点有句: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然而,你心中会有方向,请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