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莉诺和富兰克林,婚前婚后都不差钱。
外婆每年会从家族遗产里,给埃莉诺8000美元,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12万美元,富兰克林也有遗产可以支配。
但是,坐吃山空,终究有到头的一天。
埃莉诺家的遗产,到她30多岁时,已经快见底了。
富兰克林家的房产,每年要交的税也不少,两个人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巧的是,在当时的美国,妇女自己开工厂、办学校还是稀罕事。
埃莉诺的事业在纽约打响名气之后,迅速吸引了美国其他地区的注意。
渐渐的,开始有妇女团体和地方政府邀请她去演讲了,报纸和电台也请她写文章、上节目,这些都是有报酬的。
虽然埃莉诺不靠这些收入致富,但她终于摆脱了靠遗产过活,永远在家族庇佑下生存的日子。
她后来做慈善、搞公益,花的也是自己挣的钱。
埃莉诺做这些事的时候,富兰克林还在银行上班呢。
虽然“罗斯福”这个姓氏,的确为她的事业创造了许多便利,但归根到底,还是靠她个人的独立意识和进取心。
不过,1928年,事情起了变化:
富兰克林重返政坛,选上了纽约州州长,埃莉诺也多了一份新工作。
当时,纽约有许多医院和学校,设施需要升级。
但富兰克林腿脚不方便,没法去实地考察。
他让埃莉诺化装成记者,帮他调查这些地方的真实状况,看看官员们有没有夸大其词。
埃莉诺自豪地说,在当时的纽约,她就是最专业的调查记者。
当富兰克林在1933年就任总统之后,这些技能帮上了大忙。
要知道,1933年时的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普通人的生活非常艰难。
但富兰克林行动不便,去不到每一个角落,他希望埃莉诺充当自己的“腿”和“眼睛”,帮他了解美国社会的真实需求。
埃莉诺这个“钦差”,当得也是有模有样。
她腰里别着手枪,肩上挎着照相机,只带一两个随从,开车去到破产的煤矿、荒芜的农庄和乡村学校,做了将近一年的社会调查。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和《国家产业复兴法》,就和埃莉诺提供的素材有关。
当然,埃莉诺远不只是丈夫的替身。她自己最关心的,还是美国妇女的地位和年轻人的成长。
埃莉诺认为,假如妇女永远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永远没有闲暇,她们就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法提升个人价值。
在她的倡导下,罗斯福政府呼吁美国各行各业为妇女提供更多的白领工作机会。“二战”前后,美国的电话公司、银行和政府机关,都增加了女性雇员的数量,这和埃莉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时,请埃莉诺做演讲、出书、写文章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多,每年能带给她75000美元的收入,相当于今天的180万美元。
埃莉诺觉得,这些钱,主要是冲着“第一夫人”的身份来的,自己拿得不踏实。
于是,她把个人收入捐了出来,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为一些州的贫困儿童提供营养午餐。
她还自己出钱,为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废弃矿区建造了新房子,并在那里开设食堂和工厂。
不夸张地说,从埃莉诺·罗斯福开始,美国“第一夫人”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它不再只是总统的陪衬,而是具备了更强的公共色彩,以女性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对埃莉诺的这些努力,罗斯福总统基本都给予支持。
不过,这对夫妻的关系,也不总是亲密无间的。
埃莉诺在自传里含蓄地透露:她并不喜欢天天待在白宫,一有闲暇,她就去到瓦尔基尔,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其实,这是因为罗斯福总统有婚外情人,关系还维持了好多年。
隐瞒这个细节,当然是埃莉诺的个人选择。
但正因为她是一位独立女性,有自己的事业,才没有陷入怨妇式的纠结,而是和丈夫保持了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伙伴关系。
在她的眼里,不光有丈夫和家庭,还有美国甚至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