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不高兴的文章,便再也写不出来开心的了,所以,就这样……接下来的相关内容来自网络,我觉得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知识。逝者已矣,各位珍重!
什么是抑郁症以及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什么导致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另外拥有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等这些与抑郁相关基因突变体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郁症。
其次,体内生化系统(例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不平衡——即生化分子的过量或过少分泌也会引发抑郁症。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编码这些分子或者分子受体的基因异常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原因(例如药物,极度紊乱的作息,强烈长久的压力反应等)所引发。人体内的化学分子含量变化都有一定的阈值,并且很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平衡网络,叫做内稳态(homeostasis)。抑郁症的很多症状更多是因为这种内稳态被破坏所引发,而内稳态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能够有效的提高或者降低相应化学分子的水平,但若是内稳态无法得到恢复,停药之后会很快陷入混乱状态。内稳态被破坏常常还伴有内分泌系统的失衡。
第三,抑郁症的发生也和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有关。例如和记忆相关的海马体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减少,负责控制高级认知的前额叶区域神经元体积减小,脑区之间的功能性链接减弱等,都有关联。
第四,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同样和社会环境、人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因而对体内内分泌平衡和内稳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癫痫等)。
第六,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海洛因、吗啡)、中枢兴奋剂(咖啡因、可卡因)、致幻剂(仙人掌毒素)、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罗宾•威廉姆斯的抑郁症很有可能就是因为酗酒和吸毒引起的。
第七,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3]: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某些降压药(如可乐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这些药物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怎样预防抑郁症?
首先,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抑郁症的有效措施。建议体质较差的朋友们通过适当的锻炼,合理的饮食,提高体质也是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依靠自身的抗病能力来抵御精神疾病。只有体质增强了,才不会得病。
其次,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平常心对人对己,多学习一些防治抑郁症的基本知识,消除内心阴影和郁结情绪,泰然处之。
第三,抑郁症的复发因素很多,有外邪入侵,有脏腑的失调,有自身的体质因素,还有外界因素等等,这些都是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可能随时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侵袭机体,导致症状再次加重。所以,建议患者病情基本康复后,体内的各项功能还需要得到进一步调整,不可马上中断治疗。
第四,应以积极态度控制一切不利环境因素,避免诱发和使病情加重。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繁忙,加上病情不稳定对患者的精神压力相当高,同样的生活压力,有人能很好的自我调整而保持阳光心态,有的人就会陷入郁闷之中难以自拔。这就说明抑郁症的发生与每个人自身的性格弱点有关。因此要想战胜抑郁症,就要认清自身性格的不同,并且要勇敢的去面对,尽量去改正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怎样治疗抑郁症?
一旦被诊断患有抑郁症,便要开始接受治疗。医师可能会提供一些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服用药物、心理辅导,或者是双管齐下,这些治疗会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