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者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
汤显祖提出了“至情论”,即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即所谓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如影随形的情。
在《如懿传》中,如懿读到诗经里的句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随后感慨道,原来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古今之情,原是相通,凉薄之人,如何偕老。
“古今之情,原是相通”。从古代诗经中《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之男子薄情,到《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思念之深,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之深情,又到汉乐府“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歌颂爱情之纯洁,到南北朝民歌“盼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之痴心等待,又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甜蜜。《长恨歌》写唐明皇杨贵妃之爱超越生死,《牡丹亭》写为杜丽娘爱情死生,《红楼梦》更是以悲剧笔法描绘了“木石前盟”的痴男怨女红尘一世痴缠。
古往今来,情都是人逃不过,理不清之情感。
之所以生发感慨是因近来亲见挚友因情,说自己“吃不下,睡不好,学不进”。让我联想到了古今之一情字。那些痛苦、纠结怕是只有身在情中的痴男怨女才可深切体会了。
每每深陷其中,郁结于心,其实对方也会这般吧。
情一字,理不清,剪不断。
古代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都是要突破了封建家长势力的藩篱,有些“高中状元,洞房花烛”的美好结局;现代电视剧里的爱情都是男女主经历风雨彼此心悦而终换得个“穿着婚纱”的圆满结局。
而深处现实的我们不用冲破重重阻碍,便可以自由恋爱,可情的最好结局就是结婚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仿佛结果就是情的最好结局了。可从没人告诉我们情之历程的百般滋味。只有深处其中的痴男怨女才可以体会到,“酸甜苦辣”,七情六欲八苦,那些痛苦纠结,欢喜心安,各中情思只有亲身经历了方可感悟。纵观现实爱情,无不是经历了百般滋味磨合体谅理解才从风花雪月到了柴米油盐的岁月静好。
《红楼梦》里第一百十三回借紫鹃之口说:“如此看来,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乃至无可奈何,那糊涂的人也就不理会了,那情深义重的也不过临风对月,洒泪悲啼,可怜那死的到未必知道,这活的真真是苦恼伤心,无休无了。算来竟不如草木石头,无知无觉,倒也心中干净”。
三毛曾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若想要实现汤显祖所云“天下的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之愿望,还需清醒,看破一个情字,置身其中也要自渡,冷暖自知才好。万不可沉迷其中,“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落得个“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