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读者的留言,大意是希望多发一些关于文学评论的文章。坦率地说,很多人之所以想要了解文学评论,主要是应对考试,尤其是研究生入学考试。
文学类的考试中,经常会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比如让你对一个文章片断,一首诗,一部小说做出评论。
众所周知,选拔型的考试+主观性的题目,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导师的视野。因此,对于一些读者如果确定对方是要考研用,我通常都建议TA去找准备考取的学校的导师论文和著作拜读,了解导师的观点、研究方向,投其所好。
这是一条捷径,若要形成自己视角的评论,那么大量的阅读和评论方法的学习是必要的。
按照钱理群、温儒敏和吴福辉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的分类,文学是由小说、散文、新诗和戏剧构成,而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则认为新文学里小说的成就最高。
那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拥有三十年写作辅导经验的劳拉•布朗博士的经典著作《完全写作指南》里,关于评价小说的方法。
关于小说的评价有许多,劳拉•布朗博士分享的是一种写作思维,也就是当你不知道写什么时,那么试试劳拉•布朗博士的方法。但是,如果你已经了解了通常的写法,又想要写得别出心裁,角度新颖,那么劳拉•布朗博士或许不适合你。
言归正传,评价小说可以从背景、人物、观点、情节和文笔五个方面展开。
背景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在哪里发生的?
•环境背景和时间背景是怎样对故事产生影响的?
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年至1927年)批判旧礼教、旧社会的小说大都在批判的基础上看到未来的希望。
第二个十年(1927年至1937年)则是理想失落后的迷茫,无助和绝望。
第三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9月)是大部分人转向无产阶级文学。
这些是时代的大背景,巴金的家族系列:早期的《家》《春》《秋》和后期《憩园》就能感受到这种时代背景的变化。
人物
•他们是谁?
•互相之间是什么联系?
•这些人物真实吗?
•吸引人吗?
•有意思吗?
•他们之间是怎样对话的?
例:中国文学里人物关系图最复杂莫过于《红楼梦》,因此,准备阅读《红楼梦》时就要备有一份“人物关系图“以便查阅。《红楼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曹雪芹都能按照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说话“,如此一来,人物形象鲜活了,有趣了,好看了。
观点
•是谁在讲这个故事?
•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人称?
•叙述主体有没有切换过?
•如果有,这种切换有没有意义?
•哪些角色是主要人物?
例:关于谁在讲这个故事,是隐藏,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至于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存在争论,以柳青《创业史》为例,很多评论家认为主角是梁生宝,但严家炎教授则认为是梁三老汉。争论是有益,关键是要有充实的论据支撑。
情节
•情节有趣吗?
•读起来不容易?
•有出人意料的地方吗?
例:一般人看小说主要看情节,快节奏的生活喜欢快节奏的叙事。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情节肯定比废名的小说好读,贴近人情。
文笔
•作者风格是什么?
•写物特点是否鲜明?
•这种风格会对阅读体验有什么影响?
这个可以说是最难评论的地方,那么方法只有一个:多去阅读著名评论家的文章,看他们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认定作者的风格。
蓝棣之教授写有一本《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曾被视为文学评论的异端。将蓝棣之、严家炎、陈平原、夏志清、王德威等放在一起,我就发现各个评论的风格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对于文笔的评论是最难写,也是最能自由发挥的部分。
一本小说的好坏,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慧眼去识别,至于如何写小说的评价,那么不妨用用劳拉•布朗博士的方法,无论你是应对考试,还是想学习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