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 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的每一步都应 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这是某一节课我发现的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 势,在一边独自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 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 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 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 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 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 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 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 了。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 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 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 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 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 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 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 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 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 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主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 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主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 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 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 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我记得,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当然,小组 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