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乐园这个词,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迪士尼,的确,在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下,迪士尼用遍布全球的主题乐园为人们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梦幻仙境,也让自己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乐园的代名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无法抵挡迪士尼主题乐园的魅力,那座尖塔城堡,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欢乐的标志。
我非常喜欢玩一款叫做《过山车之星》的游戏,因为在这款游戏中,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营造一个如迪士尼乐园一般的游乐园,但比起建造乐园,我更喜欢做的是切换成游戏中的游客视角,去切身体会那些游客的喜悦。在游戏里,每一个乐园里的游客都咧着嘴欢笑,让我也很容易被感染,感觉不管是游戏中还是现实里,仿佛只要摸着游乐园的边,就会有美好和欢乐的事情发生。
然而,当我看了电影《佛罗里达乐园》之后,我才发现,并不是每个跟乐园沾边的人都幸福和快乐。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迪士尼主题乐园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迪士尼主题乐园,可以说,这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造梦之地和欢乐之地。而《佛罗里达乐园》的故事,就发生在与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一墙之隔的一个名为“魔法城堡”的汽车旅馆里,整部电影全都围绕着一个跟着单亲妈妈住在这间旅馆里的名为莫尼的六岁小女孩展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欢乐、琐碎和忧伤的故事。
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七岁八岁狗都嫌”。对于莫尼这种年纪的小孩来说,正是精力最旺盛、也是最调皮的时候,而迪士尼附近无数的汽车旅馆和荒地,便是她的乐园。她和那些跟她一样年纪、处在一样阶层的小伙伴们,成天游荡在这荒野的乐园里,各种嬉笑打闹、各种调皮捣蛋,像佛罗里达明媚阳光下的肥皂泡,明亮而美丽。
虽然这整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发生在一个六岁小女孩生命中的一个夏天漫长而琐碎的故事,电影镜头也尽量保持了中立,但在看完之后,会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奈与悲伤。莫尼离迪士尼乐园那么近,近到自己生活的旅馆就在迪士尼乐园门口、近到每天都能跟迪士尼起飞的观光直升机打招呼、近到不用走多远就能看到迪士尼乐园里绽放的盛大烟火秀;但她又离迪士尼乐园是那么的远,远到她从来都没有资格进一次真正的乐园、远到总是不断面临被赶出旅馆的警告、远到要靠发放的免费食物来裹腹。在这同一段物理距离上,我们却看到了相差最远的距离,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阶级距离。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描写过贫富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佛罗里达乐园》却用平实的叙事和没有任何滤镜的镜头,将这种差异用最柔和的方式讲了出来,柔和到你几乎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关注不到这个问题,但当电影结束后回味起来,却发现其中的种种细节都在向我们做出这种暗示。
孩子是不会体会到生活的痛苦的,他们把烟火表演当成是自己的生日庆祝、把天边的彩虹当成是好玩的景色、把荒草丛生的废弃房屋当做是游乐设施、把学大人骂脏话当成是一种娱乐,但却根本无法体会,在那些脏话和粗鲁举止背后,是被贫穷生活压抑的无奈。这不是《当幸福来敲门》,没有奇迹会发生,莫尼妈妈的种种为改变生活境遇的挣扎,都只是进一步沉沦的开始。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在一个六岁孩子的眼里像是怪诞而有趣的表演,她不会知道,那也将是她注定的命运。
在这部电影中,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那就是不变的莫尼和她永远变化的玩伴,影片一开始时,莫尼总是和斯考提和迪奇一起玩,后来迪奇离开,他们又让杰西加入了这个小群体,然后斯考提也离开,只剩下莫尼和杰西两个女孩子,到了影片最后,莫尼也要离开“乐园”。这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包含着耐人寻味的东西在其中,小伙伴们一个个的消失,悄无声息,悄无踪影,谁都不会去在意他们,就像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们,说不定哪天就消失在生活之中,但有人关心他们吗?很显然,并没有。
我想起了《赴汤蹈火》里,主角关于“贫穷是疾病”的论段,《佛罗里达乐园》仿佛就是那段话的一个投射。在这个鸡汤横行的年代,我们见到太多“努力就会成功”之类的话,可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自我催眠,当贫穷从四面八方把人死死的钉在底层时,努力只是一种徒劳的挣扎。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就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在阳光下明亮而美丽的闪烁着,但孩子终将成长为大人,肥皂泡也终将破碎消失,当它消失的时候,残酷的生活便来到了眼前。我们在这部并不漫长的电影中,见到了莫尼眼中肥皂泡的破碎,当影片结尾杰西和莫尼逃离“乐园”而跑进真正的迪士尼乐园时,我的心中五味杂陈,但这就是成长,就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生活。
你的肥皂泡,又是什么时候破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