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犹如语文教育的“春天”。带着希望、迎着生机,在“语文主题学习”这条芬芳的道路上,横山实验中学,始终如一的情怀是——只有不停的脚步,没有到头的风景。
为整体提升语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春暖花开的三月(第三周)举行了由全体语文教师参与的“语文主题学习”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先生的代表作《桃花源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便深受人们喜爱,没有人不向往这样的人间仙境。可是“桃花源”只能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黑暗年代。这种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寄托。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怀疑它的真实存在。我,不论是在学生时代的“读”,还是在工作阶段的“教”,也都一直认为它是不存在的。可是,当今天再一次面对这如绝美画卷,似动人曲子的《桃花源记》时,我却突发奇想,“桃花源”真的不存在吗?或许,真正的“桃花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顺着这个思路我开始设计本课主题,忽然想到了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呀,能识美,便有美,因心中有美便会眼中有景,处处生机。所以我迅速定了主题“识美桃花源”。接着围绕这一主题针对性地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一、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二、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三、体会平凡人自己的幸福,留住心中的桃花源。
教学步骤:
课型: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桃花源记》+丛书《桃花源诗》
独具慧眼 识桃源
一、意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他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个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移,带月荷锄归”,好一个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品读课文,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伴随着一首优美的《桃花渡》,和美丽约会,与欢乐同行,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自学指导一:
以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自学指导二:
探究桃源世界的奇妙之处。(一)想象桃源之“美”。(1)指明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遐想。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生:……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交错交通,将田地划成整齐方块,像一个巨大棋盘。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自学指导三: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生……
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它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深入研讨课文,了解写作目的。
探究一:阅读图书P148页《桃花源诗》
(1)结合注释读懂这首诗,结合课文及本诗,讨论这种“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2)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之所以有这种理想和愿望,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才创造了这样一个乌托邦的境界来借以寄托。)
探究二: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生……
作者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反映了当时人民渴盼能有一个和平安宁、没有赋役、和睦富足的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
四、课堂小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心中有梦 话桃源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的幸福,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个诗人孤独守望的美好,他的世界,他渴求的世外桃源,简单、明了。我希望和他一样简单地守望面朝大海的美好,那是我所爱的世界,我心中的桃花源。
张晓风说:“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洗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她的幸福,就是静静地享受生命,享受自然,这是一个作家热切盼望的美好,她的世界,她眼里的世外桃源,素雅,安宁。我希望和她一样诚挚地期盼自然给予的美好,那是我所爱的世界,我心中的桃花源。
我说:“我心中的桃花源在春天。它以阳光为画笔,大地作画板,蘸着浓浓春色,画出山青青,水碧碧,一笔一笔点染人间繁花似锦,一笔一笔装扮江山溢彩流韵。大地上,色彩开始丰富起来,浅浅的绿意装点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渲染出烈烈的诗情,还瑟瑟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这是我心中的桃花源,自然,真实。
那么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呢?
生:……
眼中有景 留桃源
引用《蒙田随笔》中的观点来结束本节课,他认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的惬意,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应常想一二!人活在世上,不仅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一番成就来,而且要生活得惬意,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有些矛盾,实则不然,因为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终将使自己沦为学习、工作的奴隶,而且效率也高不到哪里去。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有一颗豁达的心灵——跟自己的思想交往,与仁人志士交往,和书交往。当我们陷于一堆沉重的事务中时,要学会将自己解脱出来,人生需要拿得起,放得下。正当的做法是,学习、工作的时候专注认真,娱乐的时候尽情玩耍,使身心得到彻底放松。适当地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蒙田言,惬意的生活在黑暗中也能表现出来,就像不设幕的舞台上同样可以精彩的戏剧一样。不好的日子要飞快地“度”,而美好的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愿我们心存美好,微笑前行!
课后反思:
再一次教读《桃花源记》觉得 它是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反复品味会发现《桃花源记》:语言美,如歌;景色美,如画;意境美,如诗;人文美,如仙;结构美,如曲。所以我教读本课的重点就是感悟桃源之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难点便是激发学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珍惜我们平凡人的幸福生活。学习古人之心境,以美激美。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定会无比欣慰!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多远,青山绿水、平和快乐、简单朴实的生活,一定是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欣赏。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常常会将我们备课时的完美设想击得粉碎,因为太过于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将设计好的各个环节完整呈现,从而破坏了这堂课的“美感”,所以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很多优美的句子,没来得及让学生去读一读,实在是遗憾!即使是当了20多年的“老教师”了,仍然在上完每一堂课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或者是缺乏教育机智;或者是对教材解读不透;或者是对学生情况预设不够;或者是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是评价语不够精准到位……
也许这便是课堂艺术的魅力,这份魅力来自于它的常教常新;来自于它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已有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我真没自信称自己为“老教师”。
行不止,路无涯。“语文主题学习”的路,很长——还好,我们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