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公司的一个设计妹子说了很多直白话,让我自己也深深地反思。
说是妹子,其实也30出头。这个年纪在很多公司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小头目,更不要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是95后新秀辈出。而她还一直是一个小妹子的形象,或者说定位,这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值得每一个人思考,那就是,你工作那么多年,学会了什么。
这位设计优点很突出,一是涉猎非常广,关于设计的任何领域都很熟练,视频、网站、平面、动画,无一不通,特别是PS出神入化;二是很能坐得住,遇到一个新工具,能耐心地琢磨、研究,花一定时间掌握她;三是本身也很热爱这门专业,有钻研的主动性。
作为一个互联网科技企业,我们的企业文化是鼓励创造、鼓励独当一面、鼓励做领域内的领袖。所以今天这个案例是,她在公司群里发了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微视频,是一个表现节气的动画作品。画面清新漂亮,但作为她的主管,我却感觉到必须跟她好好地谈一谈。
我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个?她的回答是想用一些比较有档次的设计来烘托企业形象。
虽然设计风格与业务内涵没有什么相关性,但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这方面我并没有评价,而是问了她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视频你想发到哪里?发给谁看?
她的回答是,第一想发朋友圈。
障碍:朋友圈发视频传播,里面的品牌露出不够,而且视频不能做引导关注。
她解决:可以用公司的公众号发
障碍:公司的公众号是服务号,一个月只有四次发文机会,不能和她设想的频率匹配,而且用公众号就无法直接发视频,只能内置了。
思考:没有设计完整,甚至不了解公司的公众号种类,没有前期调研。
第二,你如何统计你的传播效果?
她回答:微博转发
障碍:公司并未经营微博
她解决:公众号可以看转发
障碍:公众号的点开、转发、关注,除了小视频以外,需要设计的东西还有很多,远远不够。
思考:完全不设计传播方式的内容是无效的。
第三,你的工作量有多大?
她回答:2.5个工作日
障碍:耗时太久,如果持续一年,就等于半年的时间耗费在这个上面,是否有价值统计?
思考:工作量没有量化统计,就无法得知自己的工作是在赚钱还是在浪费
从前,我对于专业岗位的干预并不多,术业有专攻,不专业不轻易发声。但现在,我认为工作的理念是通的,在设计一件工作之前,有否思考完整、是否设置清晰的目标和反馈统计,是否评估了工作量与目标的匹配度,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复盘机制,是否对可用资源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是否成熟的体现,而这些也决定了你究竟是小妹妹还是大姐头,而无关年龄与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