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麦
经过了一天的沙盘游戏案例分享和讨论,我想整理一下笔记也借机捋顺思路,用Q&A的形式,把蔡博士对我们大家提出问题的解答记录并分享出来,日后也方便自己查阅,一举多得。
另:后期的整理只能保证尽量展示出老师表达的意思,其中可能是我印象中的理解,而并非老师的原话。
Q1:瑞·米切尔把沙盘作品分为两大主题,分别是受伤主题和治愈主题。后来经过实践,根据经验,又拓展出了两大主题之间的转化的主题作为补充。但是有的整个沙游作品中,整体的和谐会夹杂着受伤主题类型的沙具,这种情况要如何对沙盘进行分类?
A1:对沙盘的主题分类只是帮助心理咨询师分析沙盘,给沙盘分类和分析沙盘的目的都是想要发现来访者的问题,所以不用太过于纠结主题的分类,主要的还是需要咨询师去发现问题。
另外一点用个例子解释,受伤类的沙具以坦克为例子,坦克一般都是军事用而非民用的,但是坦克不一定就是战争打起来了,也可能是保家卫国,就像我们现在,不打战也是需要坦克的,这种情况就可能是一种有安全感的体现了,每个沙盘作品都不一样,所以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Q2:同一个来访者,在几幅沙游作品中重复展示了同一样沙具,这种情况如何去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ta对这个沙具情有独钟,比较专一,或是可能是身边环境常常会出现的?
A2:咨询师是需要留意反复出现的沙具的,除了提到的这些,我们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不做猜测,只做推测,就通过多次的沙盘游戏治疗,去找线索,推测出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咨询过程中的线索,发现问题。
这些反复出现的沙具,除了是喜好和外界呈现的,也可能是困扰着来访者的,一直未实现的。比如有一天早上你想吃馒头,去马路对面一买就买到吃到了,吃完了就是吃过了,就再也不去想了,但是如果你这天早上你去了以后卖完了,你可能中午也想着馒头,晚上也想着馒头,甚至是第二天还在想着没吃到的馒头。
除此以外,来访者把这个沙具摆在自己的沙游作品里,是想展示出来,这是我们就要想,ta展示出来是想给谁看?或者是否是因为对该类型的东西没概念?等等的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咨询师去考量的。
Q3:有时候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对上,可能就会有每次做沙游的时间间距不一样的情况,甚至是会一天做两次沙游,这样不规律的频率是否会对沙游效果造成影响?
A3:关于做沙游的频率,主要还是把握做沙游的整个过程,治愈的过程,或者是其中不止包含来访者的成长历程,还有咨询师自我的心理成长。另外,频率需要建立在双方可接受程度,不管是间隔多久,沙游作品都是帮助我们寻找线索发现问题的媒介。
Q4:来访者有时候会向咨询师提出请求或询求建议,比如在摆放沙具时,ta会问咨询师“这个摆哪里?”、“摆这里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这种做法是否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建立好了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或是信任,或是依赖?
A4:通常咨询师是不会给来访者提出建议的,这时咨询师不给出建议,可对来访者表达共情,并鼓励ta按自己的意愿来继续进行下去。
也许这只是来访者想要做出自己分享的前奏,体现了咨询师被依赖,不一定要解决被依赖的问题,而是要想着如何把依赖转化为内在的东西的还回去,让ta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的内心从而帮助其成长。
或者就真诚的表明自己不知道,因为真诚是困难的,这需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真诚不是只把自己好的强的说出来,而是除了好的以外,也不畏惧暴露自己不好的弱的一面,这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Q5:那如果咨询师不给出建议,或者直接表示不知道,来访者并不懂真诚的含义,咨询师就可能被受到质疑,或许就不再信任咨询师了,怎么办?
A5:第①,咨询师要先信任自己,信任先前建立的咨访关系,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第②,即使是神也会遭到质疑,咨询师更避免不了,不必为了迎合来访者去做太大改变,否则也会影响良好的咨访关系,另外,即使咨询师做了大的改变,也不一定留得住来访者;第③,这也许是来访者自身的问题,ta总是期望着别人的建议,咨询师这时候只是一个示范或者是映射,这也能成为一个分析沙盘的线索;第④,专业的咨询师应当承受住这种质疑,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而不是一受到质疑就以防御的姿态去面对,需要平静的认清自己,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成长的不只是来访者,还有咨询师。(我想这也是助人自助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