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病重,弟子们开始悄悄准备后事。子路安排弟子们做孔子家臣,准备以大夫之礼治丧。
孔子的病好些了,也知道了子路在张罗些啥,很生气,骂道:子路啊!你这是欺诈啊!你都搞了这么长时间了!
我已经不是大夫,没有资格有家臣。你给我弄些家臣?是要我骗谁呢?欺天吗?
我与其死于那假家臣之手,我宁愿死于你们这些弟子之手。就算我得不到风光大葬,我还用担心自己死路上没人收尸吗?
孔子最珍惜的就是礼制,最痛恨的就是僭越,如果这次孔子真死了,子路僭越以大夫之礼来葬他,那孔子一世礼名就全毁了。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上一章讲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说的是孔子的首席大弟子颜回,对老师教学的印象。
颜回感叹:我仰望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觉得老师的学问越高,不可逾越;我钻研老师的学问,越钻研,觉得老师的学问精深,钻研不到头。
有的时候眼看着就要追上了,可就是追不上,有的时候又感觉在自己身后,其实又不是。就好像大道一样,琢磨不透。
老师能够循循善诱,就着我们本来就懂得部分,一步步地引导自己,发现真理,得到进步。
他既引导我们广泛地学习知识,同时又对我们礼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既博学多才而又知书达礼。
跟着老师求学,我是欲罢不能啊!不知不觉就把我的所有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就这样,我好像得到了老师的道,但是再往前一看,老师仍然在前面卓然而立,真的想一直跟着他走,却不知道到底怎么来发力才能赶上他。
通过这一段,大家就能够看到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以及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么受到弟子们的认可。
同时应该也能看到学生有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他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另外,也可以看到有一个好学生,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有多么重要,这叫师徒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好了,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我们今天来学习新的内容。
这一章说的是孔子得了一场大病,在得病期间,子路做了一个举动,让孔子非常不满,到底是什么事呢?为什么又不满呢?我们先来看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这一段的子疾病,这个疾病就指的是大病,得了重疾,就是眼看着熬不过去就要死的架势。
时间没有具体的记载,大体上应该是在晚年孔子从周游列国回来这一段时间。
说到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是他55岁到68岁的时候,而他死的时候是73,也就是他回国五年之后去世的。
而颜回是比孔子早十年去世,去世的时候才仅仅31岁。
今天这里提到的子路,大家都知道,也是孔子的一个得意弟子,比孔子早死一年。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颜回已经死了,子路还没有死,忠心耿耿的跟随着孔子做他的学生。
由于孔子病重,弟子们就开始悄悄地准备后事了。子路作为年长者,因为子路只比孔子小几岁,而其他弟子比孔子小得多,子路在弟子中的位置就比较高,他就来帮忙安排孔子的后事。
准备用自己的弟子们,门人啊就是弟子的弟子,指的是孔子的这些徒孙们,来做孔子的家臣,准备以大夫之礼来治丧。
这一段,南怀瑾老先生解释就是说子路是想以诸侯之礼来治丧,那规格就太高了,更不合礼制,那就更加不行了。
病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病好了一点了,没那么严重了,这个时候孔子就知道了子路的这种安排,就非常的生气,就开始骂子路,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就是子路,你这是欺骗啊,你怎么搞了那么长时间,太让我生气了!
为什么孔子那么生气呢?就是因为: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我现在不是大夫,他当时已经不做官了,不该有家臣。有家臣是大夫诸侯才有的待遇,我没有,你假冒有!这不是欺骗人吗?我能欺骗得了谁呢?你是让我欺骗老天吗?
况且对于我来讲,与其死在这些假家臣手里面,我何如死在你们这些弟子们面前呢?就算我得不到风光大葬,有你们在,我还用担心死在路上吗?担心没有人收尸吗?
子路的做法错在哪里呢?为什么孔子那么震怒呢?就是因为子路只考虑想让老师有一个好的待遇,风光的去葬老师,却没有想到孔子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孔子一生克己复礼为仁,他一生最在意的就是礼。
而礼里面,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僭越。因为孔子曾经多次批评过当时的诸侯士大夫,你比如说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比如说;季氏旅于泰山,曾谓泰山之子不如林放乎!
从各个方面都表达了对僭越的这种事情的一种憎恶,因为那是不能容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这一次孔子真的死了,而子路又真的用大夫的礼节也罢,还是诸侯的礼节来葬送孔子的话,那么孔子的一世英名——礼名,他好礼的名声,那就全毁了。
因为你言行不一致,说到做不到,说是说给别人听的,要求别人的,而你自己却做不到。
事实上来讲,不管是谁安排的,别人不这么看,你的弟子安排的肯定是你授意的呀!你不授意他敢吗?即便是他做错了,也是你教导无方,所以这个事性质就大了。
子路这是为了一点对老师的私心,结果就坏了老师的名声,是无心犯大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礼记说: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说的什么意思啊?就是该怎样就怎样,不能姑息迁就,当弟子犯错的时候一定要指出来及时止损,而不是迁就他。
那为什么那么震怒呢?其实因为同样的错误,子路已经犯过一次了。哪次呢?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颜回那次。
刚才说了,颜回是比孔子早死十年,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儿,那个时候,颜回正在跟着孔子周游列国。
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大家都很痛惜,我们也说过颜回本身比较穷,但是他又品德比较高尚。不但孔子对他爱之有加,其他弟子们都对颜回特别的认可,尊敬和推崇。
颜回死了以后,弟子们都觉得很可惜,都发心想的厚葬颜回,后事给他一个高的待遇。
包括颜回的父亲叫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亲自去找孔子来借车,要用孔子的马车来送葬,但是孔子没有借,因为什么呢?因为不合礼制。
而在此之前,孔子的儿子孔鲤也已经死了,孔子也没有厚葬他。
因为孔子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他整天提倡的是礼,那该用什么规格不该用什么规格,这都是有讲究的,不能乱用,否则就是僭越,就会授人于口实!
就是这样,虽然孔子不支持,其他弟子们还是高规格的把颜回给安葬了。
为什么孔子不同意厚葬呢?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颜回的名声,就在于它的操守。
这个人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本身就是安贫乐道的,他死了以后,你给他规格再高又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反而损害了他的一世英名啊!所以说这是好心办坏事了,是真的爱他吗?反而让他蒙羞啊!
后来孔子真死了,鲁哀公就吊唁,说:苍天呐,你夺走了我的国老,留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啊!
从吊唁里可以看得出来,鲁哀公对孔子的尊敬。但是子贡,就是最有钱的弟子,就不客气的说,夫子在的时候,你不愿意用他,死了再说这个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师弟们就过来问子贡,穿什么规格的丧服,用什么规格来葬孔子?
子贡就说,当初颜回死,子路死,老师都以丧子之礼对待,不穿官制丧服。我们今天就以丧父之礼来葬夫子,也不穿官制的丧服。
也就是说,到最后,孔子死的时候并没有以卿大夫之礼,因为当时孔子曾经做过司寇,也算是大官了,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啊!
这些弟子们就遵循了孔子的遗愿,没有以官面的排场来葬,而是用弟子之礼,以孝子的身份把孔子葬了。
那这里和大家说一下,在过去,拜师不像我们现在说张口师父,闭口师父,都很随意,而过去很重视,很郑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你真拜师,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你的老师,那老师真的接受了你这个徒弟,那真的就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来对待你。
所以弟子们以孩子安葬父亲的这种礼节来葬孔子,应该是孔子最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是发乎真情,合乎礼制,不僭越,不会造成其他恶劣的影响!
弟子们葬了师傅以后,筑庐守孝三年,这是当时的礼制,父死,子要守孝三年,期间是在坟子旁边搭茅棚,枕还不能枕枕头,枕一个砖块,身上穿的衣服也不能是花衣服,都是素衣服,吃的不能吃荤,比较简朴。真的是居丧很辛苦。
而子贡在其他弟子服丧三年之后,他又回来守了三年,真正的是用实际行动把对老师的那种尊敬,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了。
在这里再和大家讲几点,第一就是孔子以当时的他的名望和地位,有弟子3000,贤人72,在各诸侯国基本上都有他的高徒,而且他的高徒干什么的都有,有有军事才能的,有有政治才能的,有甚至也能当王当将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他要是造反的话不是不行,但是孔子不这么做。为什么呢?他的志向不在于得到地位,而在于造福天下百姓,为天下苍生,为子孙后代计。
但是在弟子们的心中,他的位置比国君要高。所以说可以称孔子为素王,也就是没有人民,没有土地,在人们心目中的王,精神上的王。释加牟尼被称为空王也是这个道理!
历代王侯将相,会荣宠一辈子,两辈子,而孔子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现在大家去曲阜就知道了,孔林,孔庙,孔府,他的规格和皇帝规格是一样的,都是紫色围墙,这是别的任何家族都不可能拥有的这种荣宠。孔子的70多代孙,还有人是衍圣公,享受着这种待遇。
另外一个就是子路做出这个事以后,孔子说是很生气,但是也并没有特别地责怪子路,是怪谁呢?怪自己!说吾谁欺?欺天乎?
就是说子路做错事,他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是我没有和弟子们讲清楚。如果怪罪也怪罪我!如果孔子执意如此,子路还会这么做吗?君子求诸己!
第三,大家应该能够看得出来,要遵纪守法和遵守礼制,不要僭越。那些虚名其实是没有太多价值的,真正好那就发自内心的好,真正对待就可以了。
你像他要求自己死了以后,弟子们以父子的关系来葬,这是孔子要求的,他认为这样最恰当啊,我视你们为孩子,你们视我为父亲,才真正能够体现出这种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去假模假样呢,把我当大夫,当国君来葬,把我当国君来葬,我就是国君吗?没有意义,不图虚名。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明天我们来解读下一章。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是一个隐喻,到底是隐喻什么呢?我们明天再好好的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