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重创新。人人都有机会做老板了——其实,老板真不是那么好做的。大多数人只看到老板风光的一面,前簇后拥,一掷千金,奢侈而派头十足,却很少体会到做老板的苦衷,做老板的不易。老板不仅压力大、事情多,还要承担风险,赚钱了自然好,要是赔钱了倒还不如打工的。老板有大有小,大老板有大烦恼,小老板自然少不了小烦恼,总之一句话,老板真难做。
为了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之后再谋求发展,老板们常常活到老学到老,此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一次培训或进修学习下来,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无论有没有收获,无论收获是大是小,老板们总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钱扔水里了——毕竟思路和眼界还是得到开拓了,再者,认识几个同行或者同圈层顶级大腕,人脉积累那也是相当值钱的。
另一方面,东西学多了,常常“知识障碍”也越多——知道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同时,看待问题往往被各种所谓的模式、定律、法则所遮蔽,忘了最基础的东西才是事物的本质。
那么,创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范蠡的故事:
话说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越国成了中原霸主,精明的范蠡全身而退,带着西施逃到了齐国。
为了不让越王勾践找到自己,范蠡改名叫邸夷子皮,来到齐国边缘的海边,这里山清水秀,海边人烟稀少,却有无边的荒地和取之不尽的海水;范蠡因地制宜,带着全家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致产无数,成为当地一名巨富,当时的范蠡有多少钱财,无人知晓,只知道全部齐国国库的资产,也没有范蠡家的多。
富可敌国的范蠡,终于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他来到范蠡居住的地方,亲眼见到了豪富的范蠡和他井井有条的事业,深深为范蠡的才能折服,死乞白赖地请范蠡出山,帮他治理齐国。
人在屋檐下的范蠡,无法推脱,只好出任齐国的相国,短短几年,把个贫穷落后的齐国治理成中原地区强大的霸主。
深得帝王之道的范蠡,适时而退,挂印封金,散去几乎所有的家产,悄悄地举家迁居,离开了强盛的齐国。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这正是他们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这次,他又一次因地制宜,除了耕作养殖之外,以主要精力从事商业活动,他特别重视物资信息,市场动态,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一般不超过十分之一利润。只要他看准了的项目,经营起来都是购销两旺。财源滚滚,生意越做越好,只有几年的功夫,又一次创造出了奇迹,靠商业经营积累了亿万家财,几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19年之中,他三致千金,发了大财。这下陶朱公真是名扬天下。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就这样,范蠡成为中国的文财神,成了商人们的楷模。
范蠡为什么能够“三致千金”,每每都成功呢?关键是他懂得生意的本质。他在《陶朱公商训》里面曾说:
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识人,这是摆在第一位的。在商业活动中,不少老板动则就谈合作。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合作,都是浪费时间。真正可以合作的人,是人品过硬又有实力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整天找人合作,而是等人来合作。整天谈着空虚的合作,你会发现大家都是空手套白狼,最终不是无法合作,就是一拍即散。合作的前提,便是识人。如果缺少对对方足够的了解,就不要浪费时间去合作吧。
能安业,这一条,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被称为“诚壹”。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专业和专一。一个创业者,经过认真的市场考查,选定一个方向,沉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才能有所成就。如果看看电子商务火,就做电子商务,粉丝经济火了就大力做粉丝,势必浅尝则止,终无所获。
想长期走下,并且能够走下,便是事业。
能办货和能知机,分别可以对应我们今天讲的产品管理时机把握。因为生意,最终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能让自己获利的商人是小商;让自己获利,也让他人都得到好处的商人才是大商。
无核心竞争壁垒者,无以成大业。模式可以学,也可以创新。核心竞争力却不可以。
当然,世界上永远都不存在万般皆好的状态和选择。如果有,可能是做梦。
创业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也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斗争。
创业的本质是“生意”。一个创业者要学会面对昨天既定的繁荣,今天的现实残酷和明天的可能无望。尊重生意的链条和生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