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知识”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也就是说,所谓“知识”,最终只不过事实一些信息。
方法论总是相通的。“信息”若要称为“知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而绝大多数的信息会被就此剔除。之前我们说过,所谓“选择”,无非是添加条件——你看,它们背后的机理是否完全相同,相通?
因此,绝大多数的“信息”算不上是“知识”。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能否知道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简化为“是否有用”,这么说也许更为简单明了。定义清晰会使我们有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1)在知道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随之改变?
(2)从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许多人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与“没用”,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短期”与“长期”。
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的用处时,心里都很有“理性”的依据。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有用与否(或者换个说法:“是不是‘干货’”)的时候,都希望那信息马上有用、立竿见影。
从“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一绝大多数“新闻”。但是,在特定领域,他们却有“火眼金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然而,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的可以称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李笑来用一个专门杜撰的概念来区分它们: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也更有价值。
逻辑学、概率论、英语……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知识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作“通识”,即,无论在哪里都用得上的知识。
2.关于“碎片化”
知识是否可以碎片化呢?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不是别的。
碎片化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这就好像,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若仅仅是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这个类比好像无论在哪里都用得上。
正如房子是有构架的一样,知识是有体系的。碎片化的信息顶多是一块块的砖头而已,要让它们称为房子的一部分,除了架构之外,还需要很多东西,例如水泥、钢筋……
再说,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连贯的,否则也不可能产生进步。所以,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于是,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出现了: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则和知识完全没有关系。
那么,对普通个体来说,体系化又从何而来呢?我有一个理论: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李笑来说,许多年过去,当他回头看的时候,最庆幸的事情只有一件:
我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操心过“学它有什么用”,不仅如此,我好像从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本身很有趣。于是,我无论学什么都觉得很有趣甚至,在学不会、学不好的时候,我依然觉得学习很有趣!“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在其他领域,这也许不被认为是好策略,但在知识面前,这绝对是个好策略,因为你会越来越频繁地产生这种幸福感:
真没想到,我学过的那个东西在这样的地方用得上。
这种幸福感在英语里叫作“serendipity”(意外的好运),我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所谓“意外”其实一点都不意外,而完全是必然。
李笑来学很多东西的理由是:谁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用处呢?
很多时候,人们会出于相同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策,很多人在面对“谁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用处呢”这个理由的时候,作出的选择是截然相反的——“除非你确切地告诉我它在什么时候有多么明确的用处,我才会去学!”
3.关于“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从本质上看,所谓“融会贯通”,无非就是在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然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很简单: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在只有两三个节点时,没有什么连接可能是意外的——2个节点之间能有1个连接,3个节点之间能有3个连接,4个节点之间能有6个连接……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可能产生的连接数量也会增加。
其实,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
连接数量=节点数量×(节点数量-1)÷2
翻译过来就是:
只有博学的人才会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肯定会有一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而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更进一步,我们会意识到:
所谓“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在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的过程——这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让我们的操作系统变得更高级的过程吗?
错误的概念和错误的关联会影响整个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转。再举一个例子:
很多人不知道“自信”这个概念应该如何与另外一个概念关联起来:
一个人所要自信的对象,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更不是过去的自己。
然而,绝大多数人最想要的是“对现在的自己自信”。于是,他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很多的扭曲,可他们毫不自知。
除了增加节点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主动增加连接。主动增加连接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经常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