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教学准备
第1节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校驾驭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次与来源。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
第二,在三维目标框架内确定学习目标的侧重点。
第三,在与预设——生成关系中把我学习目标的底线。
二、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但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即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学习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三种对应关系:
一对一:指一条学习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目标和内容明显对应。
一对多:设计出多条学习目标,一达成某项内容标准。
多对一:设计可实现多项内容标准的学习目标。
(二)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三)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或修饰的词,作为关键词,如“说明…”
第二步,拓展或剖析关键词。
第三步,形成剖析图。
三、叙写学习目标
虽然剖析图基本了某条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和内容,但学习目标的叙写还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2节 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一、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教师要根据目标需要编制适合的评价方案,判断学习目标中所描述的各种要求,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1)评价目标有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主题。
(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
(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
(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之中。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真情境中证明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复杂、有意义任务的能力。
表现性任务是让学生参与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者创建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获作品。
表现性任务能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更注重评价学生“能做什么”。
(2)不仅评价学生表现行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表现行为的过程。
(3)不仅对某个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正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的能力。
第3 节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在逆向教学设计中的定位
(一)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关系
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
(二)设计学习活动要考虑的因素
逆向教学设计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考察的因素:
1. 学生主体。主要针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进行分析。
2. 活动内容。教材是活动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为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提供资源。
3. 活动流程。活动的顺序需要事先规划好,必要的时候可提前告诉学生。
4. 活动组织。确定组织学生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作为的安排。
5. 活动成果。活动结束后的产品,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习活动的质量。
6. 活动时间长度。活动总体时间和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
7. 活动规则。
8. 活动工具。
9. 活动对应的教学行为。
各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要理解活动的系统性、一致性。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事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活动内容:关于教材的处理
在我国,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师处理教材的依据主要有两个:课程标准和现场条件。课程标准是考虑内容的必要性维度;现场条件着重考虑的是可能性维度,如学生的认知准备、教师自身的优势以及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问题。
教材改进的策略:增、删、换、合(整合不同知识点和不同学科的内容)、
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框架结构)。
第4节 编写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纲要》的编写
《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地说,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编写、体现某门/种课程各种元素的设计大纲。
《课程纲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实施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2.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3.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纲要》与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所有元素。
二、教案的编写
教案是为课堂教学而准备的书面计划。
教案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主要取决于教师自己的经验、习惯做法、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对教案的管理要求。
【感悟】通过本章节的阅读,我知道了教学准备必须要考虑的四个环节,即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编写课程教学方案。学习目标是起点,用于教学方向和教学底线;评价用于及时检测、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课程教学方案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准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使每个学生素养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