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电脑也不仅仅起到辅助记录的作用。除了通讯,记录外我们还用它们来社交、购物、找工作、打游戏、订票、订外卖、看电视、消遣等等。毫不为过的说这个5.5寸的小玩意儿几乎满足了我们生存的大部分需求。
于是我发现,在这个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手机的时代里,吃饱穿暖已不再是我们首要的生存需求。位于马斯洛原理中上层的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可能为人所津津乐道。
那么我不禁想问“在社交网络时代,人人都在晒,怎么晒才会与众不同,怎么晒才不会“讨人嫌”?”
在此我整理了9条关于玩转社交网络的IDEA,大家不妨来看看是否符合我们对‘社交’的大众认知。
1.晒出你的点子
在一段时间内,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鼓励年轻人社交的帖子,其主要内容是阐述通过社交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获得人脉,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做铺垫。可惜,不久之后,多地媒体却又同时曝出部分年轻人为了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而‘月光’,甚至发生借钱社交以致高利贷缠身的恶性事件。
这种想靠花钱来扩大‘朋友圈’的方式,看似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快速累积‘人脉’,但一旦经济链断裂或发生些许磨难,友谊的小船便说翻就翻。
相比于通过花费时间、花费金钱来广撒网,多捞鱼,择优而从之的“打理关系”,利用网络“创造关系”更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大方地分享点子与知识,往往能赢得有一天会派上用处的观众。这些观众或许会变成伙伴,或许会提供回馈或赞助。
如果你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心思,都用来琢磨技巧,学习技能,或是经营一项事业时说不定会吸引来志同道合的人。说不定你无心插柳的分享却逐渐促使你将其从业余转化成了兴趣,只因为你身边又一群死忠粉在挺你。
2.翔实地记录所作所为
仔细去看所有一夜成名的故事,你会发现它们背后几乎都有着十几年来的辛勤耕耘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创作出实质性的作品需要很多时间,或许是一辈子,但你并不需要一次性用掉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不要再算有几十年、几年,也不要去算有几个月,你只需要专注于每一天。
找不到值得记录的东西怎么办?
许多人埋首工作,一整天下来觉得没什么可以分享的东西。初入社会的实习生可能会说我每天做的都是些鸡毛绿豆的小事,实在不知道该记录些什么;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老员工也会说每天都在做相同的事情,又没什么稀奇的,有什么好值得记录的...
但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正在做的都是一门艺术。可能你的工作不易用三两句话来叙述,亦或是你只是工作中的新手,还不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你的工作内涵和其所能带来的效益,那么在这些时候,分享你的工作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回顾你工作中的断简残篇,将它们重新整合便可以成为用来分享的有趣内容了。
无论你是否会分享,翔实地记录下你工作中的点滴都有其好处。记录可以使你把自己埋头苦干的工作内容看得更清楚,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进步。然后等你充分准备展示自己时,便自然而然会有满手的素材。
3.每天'晒出'一点点
晒出你的工作,你就会遇到很棒的人。每天晒出一点点,比一份简历或一组作品集的效果会来得更好,因为它能展示我们正在做什么。如今许多的企业在面试新雇员时,不仅要求他们提交简历,同时还会要求他们提供自己的作品。这里‘作品’不仅是指他们平日的在校作业或是毕业设计,除此之外更多的面试官想看到的是应聘者的生活。
至于用什么形式来‘晒’其实都没有关系。文章、短文、小视频、照片无需拘泥于形式,社交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让你在每日更新中变得完美。但是请切记不要晒你吃什么午餐、喝什么饮料、买什么衣服,晒一切能让别人有所收获的东西(你的工作、你的游记、你所发现的新鲜事物,etc)。
如果想不到要晒什么不妨问问自己“在想什么?”,“最近发生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当然,‘晒’也不应该喧宾夺主,如果较劲脑汁都想不出你有什么可‘晒’的,那就关掉你的手机,回去干正经事。切记:社交媒体,不是你的日记,不要把所有一切都昭告世人,因此每一个字都要精雕细琢。
4.教别人你会的东西
只要你学到了什么,就马上转身教给其他人吧。分享你的阅读清单、列出有帮助的参考数据、制作一些教学素材并放上网络,可以用图片、文字以及影片,带着别人一步步经历你的工作过程。
好奇心总是驱使着我们了解事物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是谁做的。正因为如此教导别人并不会贬低你工作的价值,反而是增值。你教某人如何做你的工作,其实是给别人机会对你的工作有兴趣, 教会别人你会的会使对你工作有兴趣的人与你的工作更亲近,因为你让他们见识到你所知道的东西 。
5.如果是转载或是引用,请标明出处
如果你分享了其他人的作品,你就有责任让作品的原创者得到应有的功劳。现在很多人习惯用复制黏贴的方式来发表评论或者是进行网络推送,但是它们并不会标注内容的出处,因为觉得注明出处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其实这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当你在分享别人的作品时,一定要像是发表自己的创作一样,怀着尊重及赞美之心。
PS:如果不想多打字,那就写上“via”(渠道源)吧!
6.总结与思辨
网路是超越了地域局限后的产物,是一大群普通人的联结。在这里你不必家财万贯,不必德高望重,不需要985、211甚至是具有海外留学归来的简历,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己之力,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尽管你可能不是专业的。
注意别人在分享什么,然后记下别人不会分享的是哪些。细心留意可以凭一己之力补上空缺的地方,即使乍看之下这个空缺很糟糕,也不要放弃。在这个阶段不用考虑如何获利或发展事业。也别想到专家(或专业人士),尽情展露你的业余爱好,分享所爱,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会找到你。
当然从你在作品公诸于世的那一刻起,就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坏的,难听的评论。要明白越多人看见你的作品,你要面对的评论就越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接受批评的评论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评估其来源。你需要的反馈应该来自于关心你和你的作品的人,若是看到来自圈外人的反馈,就要小心了。这里的圈外人是指那些根本不想帮助你改良你的作品,只会用些激进的言论来挑衅你的人,跟这些交手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不予理睬,有时是处理他们的最好方法。
7.选对平台,并做合适的事情
每天在APP STORE里我都发现在有很多的新诞生的社交APP。有关于美妆的、有关于吃喝玩乐的、有摄影旅拍的,总之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那么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交APP如何找到合适的平台并发挥自己的兴趣就变的尤为重要。
现今社交APP们为了导流量或为了维系用户活跃度经常会推出一些类似点评、晒图、写游记送礼,送积分的活动。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毕竟有竞争才会有收获嘛。记录下你的经历不仅满足了APP运营组织该活动以获取流量的本意,同时也锻炼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为日后翻看回忆留下了记录,并且在这期间还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积分or小礼品,这种双赢的好事,参与其中又何乐而不为呢?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社交平台基本上均分着三种不同的用户:囤积者(收藏者)、贡献者、垃圾推送者。
第一种——囤积者。又可以称为热衷于收藏的人。他们把看到的有用、有趣的东西收藏起来,自己留着慢慢回味。虽然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慢半拍,等到再想去分享的时候,说不定这个内容已经烂大街了,先机就这样错失了。
第二种——贡献者。经过学习,实践,他们第一时间将作品分享给大众,从而收获意见,建议,并发现潜在的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人我们又可以称其为先行者,因为他们总是热衷于发现新鲜事物,并善于总结,归纳,再创作,他们总是能不间断地给予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第三种——垃圾推送者。个人觉得他们是社交平台中最令人厌恶的一类。他们经常以‘不同形式的商业广告’、‘负面情绪的状态’、‘不转发死全家’等形式出现。他们的出现会瞬间破坏你的心情,长期刷到这些东西甚至会使人觉得郁闷。
对于上述这三种情况,我的建议是:
1.建个群吧,你可以给所有的好友推送群名片,让他们来选择是否要接收广告的推送。
2.根据邓巴数理论,我们大概只能和150个人保持社交关系,而真正亲密无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真的很不高兴,还是跟你为数不多的死党去吐苦水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倾听也是好友相处法则中的一条。
3.你真的相信‘不转发死全家’这样的鬼话吗?如果你想说这只是搞笑,那么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一点都不好笑,反而显得很低俗。
8.找到与你投缘的伙伴
别再关注你粉丝的数量了,关注他们的素质吧。“僵尸粉”是紧接“微博”风靡互联网之后的又一热词。一般指微博或百度贴吧上的虚假粉丝,花钱就可以买到“关注”,有名无实的粉丝。这是为了满足‘V’的虚荣心。如果想让人关注你,就要成为值得让人关注的人。我讨厌自我推销,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巧妙地回避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建议:“做到出类拔萃,别人就不会对你视而不见。”我很认同这一观点,其实有所专长是唯一能够让你长时间拥有影响力或人脉的方法,因为人心比眼球来得更持久。
那么在微信和微博以及其他社交媒体没有诞生之前我们是如何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的?约出来。长时间使用微信之后我发现,缺少了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交流变得非常的空洞,甚至有时会使人无法正确理解对方所想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你们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了解之后,与活生生的人见面聊天,可能会帮助你获得更多的灵感。
9.坚持下去
法国诗人 保罗·瓦雷里曾说过“创作永远都不会结束,除非你放弃。”不管做哪一行,都会有起起落落。有些人能够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经常都只是因为他们坚持得够久。不要太早放弃是非常重要的事。你无法计划任何事,只能做你该做的工作,就像作家伊萨克·迪内森所写:“每一天,不抱希望也不抱绝望。”你无法指望成功,只能保留一点可能性,然后随时准备好,当成功迎面而来时,就要跳上成功的列车。
细算起来,我们花了大概25年在学习,接下40年在工作,最后15年是退休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有4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验证我们学生时代所学的内容,工作期间听到的、看到的、创作出来的种种。如果不尽早地将他们整理、记录下来,60年之后我又能够那什么来回忆呢?
别再做白日梦了,成为业余爱好者,发现身边的美好,寻找新鲜的事物来热爱,然后全心投入学习,公开学习的过程,记录下你的进度,并且一路分享,让其他人也能跟着你一起学习。在这过程中相信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伙伴、关注度、影响力等等你曾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