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岳飞传》,始终想不通杨再兴怎么能就那样死在小商河里了呢?杨家将从此后继无人,绝迹于江湖,多可惜啊!这个结让我耿耿于怀多年。读《杨家将演义》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它每一章回的题目都是两句诗,总共一百二十回,二百四十句诗我能从头背到尾,也不知道当时记性怎么那么好,如今一句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杨令公的八个儿子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平定光辉德昭嗣顺”。看完《杨家将演义》,恨死了老贼潘仁美,为七郎杨延嗣的惨死恨恨不平,更为老令公撞死李陵碑哀叹,对八贤王赵德芳大有好感。
那时候人们都穷,基本没有什么娱乐媒介,除了自娱自乐唱唱戏,听收音机是很时髦的事情。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就在那时候听完的。那男播音员的音质实在太有磁性了,活动情节也十分诱人。那播音员特别会把握节奏,每到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能让你把心提到嗓子眼上,为了这,我有时候甚至忘了吃饭。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播音员叫王刚,在播音界和演艺界都是大名鼎鼎,只是可能那时候还不太出名吧,但我在潜意识中却早就知道了他的潜力,这,一点也不吹牛。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广播连续剧是《人生》,说的是物质大潮冲击下的农村人的爱情与生活。很真实,很感人,还记得巧珍出嫁时,妈妈问她,是用老式的方式还是用新式的方式,巧珍问妈妈,她用的是哪种方式,妈妈说,我那时是老式的,巧珍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老式就老式的吧!”,现在想来,音犹在耳。人一旦走入迷途,八匹马也拉不回来,那个叫高加林的小子无此福气,可惜了巧珍的一片深情。后来才知道,这小说是一个叫路遥的写的。若干年后读到了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惊叹不已,也让自己蠢蠢欲动,差一点就带着包裹闯深圳去了,至今仍觉得这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作品,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典,它的时代价值堪称当代的“红楼梦”。
稍大一点,进中学读书,也捎带着在抽屉鼓里看完了金庸和琼瑶,什么靖哥哥蓉儿的爱情倒不怎么记得,记得的只是“降龙十八掌”“落英剑法”“弹指神通功夫”“一阳指”“打狗棒法”“蛤蟆功”,什么“天山折梅手”“内音入密”,什么“葵花宝典”“吸星大法”“独孤九剑”“六脉神剑”,感觉最正宗的还是佛门禅功少林七十二绝技,易经筋等。当时有一个会一点功夫的同学在晚上教我们蹲马步,出拳,一小段时间过后不知道怎么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在师范上学,白天念书,晚上回寝室之后,就和几个同道中人一起打坐练禅功,先是从打坐吐纳开始,眼观鼻鼻观心,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放松,没过一会儿,默念之处脐下三寸就开始发热,于是更有信心。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同学练所谓的“硬气功”,有一次,教学楼熄灯之后,他光着上身,浑身鼓劲,给了我一把扎紧的筷子,让我从头打到腰,不留死角。我就这样打着打着,突然他仰趴在墙上的手松开了,嘴里“突突突”地冒了一股气,浑身软嗒嗒地昏迷在地,大约几秒之后恢复了神志,那次练功就这样结束了。练是练了,苦于无师傅指导,终于没能再进一步,算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吧。中学时,还读了琼瑶阿姨的几本书,印象最深的是《燃烧吧,火鸟》里的一个好听的名字“嫣然”,也是在那里学到了“嫣然一笑”这个词。
师范第一学期放假,借《牛虻》看,看了一点就索然无味,看不下去。后来,看到了《茶花女》(那时据说还是禁书),惊叹于腻在床上的爱情,也对茶花女的命运难受。期间看了《三国演义》,认识了精于算计的孔明,忠厚老实的鲁肃,关羽死了,赤兔马没了,精彩也就结束了。五虎将中最佩服的是赵云,因为除了与孟获的藤甲军一战,他几乎没有败绩,他不但一身是胆,舍身救主,而且不骄不躁,堪称将军中的楷模。对曹操的人品感到可惜,《龟虽寿》《观沧海》写得多好啊,可偏偏要做一个奸臣,这种认识多年后看了一些其他的书才有所改观。不过当时有想法也是很不错的。《红楼梦》是暑假实在无聊,也没有其他的书可看之下看了三遍。我看书向来只重情节,看《红楼梦》也是如此,但还是因为太长,第一遍有点不明所以,第二遍理了一下人物关系,才知道史湘云和宝玉是什么样子的表亲,第三遍还是理关系,顺便读一读古诗词,似懂非懂还是一无所获,不知所云。看完了之后,松了一口气,似乎还有一种成就感,至于哪里来的成就感,却说不上来。
出来工作虽然二十来岁,但还是很不懂事,就在懵懵懂懂中看完了《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飘》《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简爱》等一些外国名著,惊叹于一个又一个摄人心魄的故事,故事中还记得有活泼敢爱的安娜,卑鄙可怜的于连,凤凰涅槃的简,容貌丑陋心地纯洁的敲钟人,还有其他的诸如聂赫留朵夫之类的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
这期间,报刊读《十月》《收获》《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读《微型小说选刊》《星星诗刊》《杂文选刊》《山花》等等,每一种刊物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动,它们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充实了我的心灵。
几年前,接触到了《文化苦旅》,感叹它的优美与广博,一发不可收拾,将余大师的每一本书都买来看了个遍,佩服余大师的深入浅出,感叹他的全球眼光,世界格局,在地球人的立场上鸟瞰人类的意识。他的文章有人觉得肤浅,它的短小是因为没有一句废话,看起来很带劲。
后来,陆陆续续地读到了泰戈尔、屠格涅夫、鲁迅、村上春树、卡夫卡、张爱玲、萧红、沈从文等,也读到了王国维等,他们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说故事的方式,他们教会了我怎么读书,怎么看事,怎么做人,与他们一路同行,我不再孤单,不再迷惘。参悟世事,了我凡心。
林语堂在《做文与做人》中说,“为什么你本来是一个好有礼的人,一旦写两篇文章,出一本文集,就可以对人无礼?为什么你是规规矩矩的子弟一旦做文人,就可以诽谤长上,这是什么道理?这种地方,小有才的人尤应谨慎,说来说去,都是空架子,一揭穿不值半文钱。其缘由不是他才比人高,实是神经不健全,未受教训,易发脾气。”看到这段文字,联系实际,我只能说:“果不其然”。
当我再一次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不禁惊叹于梭罗对自然琐碎仔细认真的观察,其实那不是在观察,那是一种生活,根本无须观察,所以那份自然与宁静,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怪不得海子对它十分推崇,爱默生也对它赞不绝口。
读周国平,知道了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作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莫言的故事是如此真实如此深刻。他的作品就是一个个真实深刻的故事,他用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阅历丰富,洞悉人性,对家乡的了解,是讲好故事的源头。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文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好的作品永远属于全人类。莫言说“自尊就是吃饱了撑的”,张国立在演《一九四二》的时候,饿了几天,最后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他说:“饥饿的人是没有自尊的。”我相信莫言的话,没有深刻的体验,就没有发言权,饥饿如是,其他亦如是。
叔本华说要读古书读原著读经典,少读评析,不滥读。要是早一点认识叔,至今也不至于一事无成,但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曾经的滥读。
因为所有的走过,都是最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