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读孙子兵法
1.认为自己有靠山的人,在变革整顿,或打仗出师的时候,最容易被拉出来祭旗,因为整肃这种万众瞩目、地位显赫,对国家又没有实际价值的人,既能立威,又对国家没损失。
你的靠山跟别的山稍微磕碰一下,你就粉身碎骨。你以为你是山的一部分,但一阵风就会把你刮下山崖。如果靠山倒了,那更可怕,靠在那山上的人全被活埋。
注:寻找独立人格,独立价值,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啊!成也靠山必定败也靠山,为什么,因为没有自己价值啊,只是吸附品,论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袁世凯之所以在各个靠山之间来回穿梭而不倒,只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保护着他,各个山头拿来为我所用啊!
2.曾国藩书生带兵,每天翻《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对照自己,从来没打过仗,哪有什么智!信、仁,能凑合。勇,自己倒也不贪生怕死,但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再勇也猛不起来。严,他做到了,他认为天下大乱,是积了“几十年该杀未杀之人”,“杀人如麻,仁义行天下”,杀他们就是对人民最大的仁义,最后得了个“曾剃头”的绰号。那智和勇怎么补呢?怎么看自己都差得远,手下的农民将领,更是不行,他后来总结出两个字:廉、明,来替代智和勇
注:原来如此啊!曾国藩这么残忍,原来是杀掉所有该杀之人,不留祸患在人间,严酷生威,自己清廉,给别人小恩小惠,考核准确得体,赏罚分明,分配公平,服气
3.作为领导者来说,站在后面把每个人的功劳过错看得分明,并赏罚准确,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曾国藩说,以“廉明”二字为基础,“智信仁勇严”可以积累而得。没有“廉明”的基础,自己不能服众,赏罚又不准确,“智信仁勇严”也是空的。
注:廉明,则人心服口服
4.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我读古今兵书,发现关键就四个字,‘多方以误’,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引对方误判,做出错误举动,把破绽露出来。”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注: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对方没有破绽,引诱对方破绽,然后一战而定,没有胜算就等待,一直等到有破绽为止,想起了邓和毛对话,邓回答两字,等待,服
5.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还要接着打!那要胜仗来干什么呢?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为什么频频动作,无非是一种焦虑情绪。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注:一战而定,不定不战,也就是先胜后战,想想政治家手段也是如此,如朱元璋对蓝玉,时机不到就等待,一旦时机来临,一动就彻底叫你无翻身之日,真名将,一是准备自己的本钱,如深挖墙广积粮缓称王,二是等待对手犯错的时机,绝啊!李牧打匈奴,熬了十年,勾践灭夫差,用了十八年。
6.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曾国藩反思,他说我是决策者,决策责任在我,不在幕僚,“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听了谁的把事情办糟了,下次跟他见面时,脸上难免有点难看。这是我的问题,我要注意。”
注:如果不这样的话,以后只能是必胜才敢献出谋略,好多计谋都被屏蔽了,而谁又能百事百胜呢?刘邦白登之围斩出错误意见的使者,袁绍斩出正确意见的田丰,只有曾国藩最贴当啊!“大抵失败而归咎于谋主者,庸人之恒情也。”我自己就是如此啊,失败了就把气发到别人身上,以为是听了别人意见而招致不顺,实则我气量狭小,庸人啊!不改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