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怎么了~十八(占峰)

中国人你怎么了

(十八)

题记~不读书的人,将丢失一把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中国有几句俗话讲:开卷有益;书中有黄金;还有句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丹麦有句谚语:知识好像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挖的深泉水越清。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其文部分摘录如下: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信息、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於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锺,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著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

外国人看到的现象,我们中国人都能看到。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外国人看到的是奇观;中国人看到的是平常。

一个印度学者,把我们当下的中国人看的如此的低微。我是惊讶的!不知你等中国人有何感受?我们所知的印度~国家运营管理,社会道德规范,科技发展水平,民俗文化……都有很多问题。可是偏偏我们被他人抓住了小辫子,也偏偏是我们的疼处。这不是杞人忧天,是杞人的嘲讽,也是印度人对我们的忠告。

我在《中国人你怎么了》(十七)论述了~没有约束的风俗是野蛮的文化。风俗现象看是与读书无关,实际上风俗与文化两者有内在的联系,既~没有约束的风俗是野蛮的文化。我们要谦虚,不要自吹自擂,所有好的都是我们的,文明的都是我们创造的…… 不能让鸡汤文化泛滥。不能让各种MBA班成为文化的绊脚石,成为富人俱乐部。也不能让“文凭”低贱,成为高官厚禄的纸牌屋。守住我们的文化最低“约束”,向“文化”的优良传统靠近。远离“集体人格”,回归自然,杜绝文化的一片绿色。

我认为读书有三大好处:一是“知性”,二是“理性”,三是“趣味性”。

读书的第一个好处~“知性”可以让你增长知识,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提高兴趣,热爱生活,了解你没有去过的世界……我们所了解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和书有不解之缘,即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也是读书之娇子。读书可以让你有归属感,让你了解谚语,格言,警句的美妙,增长知识。读书的多少与权利与金钱是等价关系,但不是比例关系。读书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内在文化,了解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而文化知识本身是没有冲突的,是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它的文化本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需用时如囊中取物般或是就在眼前明见。“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这是丹麦谚语。

读书的第二个好处~有“理性”的效果。读书可以了解更多的唯物世界和唯心的辩证关系,可以了解哲学知识。政客读书以悟治国之法;商者读书以通经营之道;学者读书以善写美文……“理性”是感性的另一面,是自知之明的人格,“理性”是高雅与绅士的内敛。而“理性”的风度是读书吸取知识的表现,是不断学习(学习是读书的另一种形式)的造化。读书与学习是一体的,学而不读或者读而不学是畸形的表现。读书只所以会产生“理性”的效果,是因为读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业而读书,读书与学习有主观的区别,一个是主动的认识未知,一个是被动的了解或者是有目的了解。“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这是拉丁美洲谚语。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散文《重生之歌》,他是应杀人犯~刘焕荣之约而后写的。那个冷酷的杀手在死刑执行前要见一下林清玄,俩人在交谈中,杀人犯坦然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在监狱中才有了读书的想法,并受益匪浅。我希望对年轻人说两句话:第一句是要读书,读书才有前途。第二句是要学好,不要学坏,千万不要学我。这是一个杀人犯的自白,也是一个人生命将逝去的忠言。

读书的第三个好处~“趣味性”。而“趣味性”又分两种,第一种趣味性是可以解忧,解饥渴之必须,取自己之所需要。古时有人问曹操:何以解忧?曹操答:唯有杜康(杜康~酒也)。现代诗人余光中问自己:何以解忧?余光中说:吟诗解忧。而我们在如此杂乱的信息量面前扪心自问:何以解忧?我想说:唯有读书。因为新事物天天来袭之时,你不读书,怎样理解新事物的含义。我等小人物读书取其趣事与道理讲述给后人即可……第二种趣味性是读书可以将平面的世界立体化,将无味的事物灵动化,将无色而匮乏的心灵彩色化……你看余光中的“诗”与“散文”有多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台湾游子的《乡愁》;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听听那冷雨》的立体意境,另一个诗人的《边界望乡》是另一种乡愁美:望远镜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坐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不读书你不知道它的作者是洛夫,你也不会知道他曾因为一首长诗《漂木》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为严肃/落日/在海滩上/未留一句遗言/便与天涯的一株向日葵/双双偕亡……不读书你不知道《再别康桥》的诗情画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不读书你不会了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优美;不读书你只会知道马克思,你不会了解尼采,黑格尔等等西方哲学的学说;不读书周杰伦写不出《千里之外》,《青花瓷》那美妙的旋律;不读书你无法给孩子们讲中国故事;不读书你就不知道《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子不孝父之过……不读书你不知道鲁迅的小说在呐喊些什么,不读书你不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不知道哲学在讲些什么,你不知道“学无止境”,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书是什么?是了解世界的一扇门,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读书是将门和窗打开了解未知的世界,读书也是人生奋进堆积的阶梯;而不读书你永远是大山里的孩子;不读书你就不了解未知的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能改变命运,永远是井底之蛙。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

“文化”以书为载体记录传承,“风俗”以人为载体代代衔接,“风俗”与“文化”是任何社会生存的两大支柱。中国人的“民俗”与“文化”现在是这样的~文化的传承没有人认真引导,优良的传统文化没有人认真发扬,民俗的丑陋之处没有人批评,即使批了也无人问津,总认为责任不在自己或者本身很完美,主流文化舆论一片绿色。所以,我们的文化与民俗一片乱象:假食品乱象;假品牌乱象;食品添加剂超标乱象;前些年的招生乱象;盗版乱象,出书乱象;跌跌撞撞的股市乱象;小商小贩的街头乱象;城市管理的种种乱象;还有梁文道先生所书《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中各种乱象等等都是文化乱象,这种种乱象没有人管或者管也不实事求是。这种乱象首祸是~中国人不读书,也不读好书。当然书不是万能的钥匙,它只是一把钥匙,或许能打开天窗,或许能打开侧门。所以~不读书的中国人,将丢失一把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现在与未来,不读书的人将被知识所遗弃,而不读书的中国人要丢失人格的魅力,不读书的中国人会目光短浅,不读书的中国人要落后于世界其他民族。渐渐的丢失我们微存的信仰与道德,不读书的中国人将让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锈迹斑斑……

书是什么?它可以记录和承载历史的真实与错误,可以描述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故事,书是人类繁衍的另一条河流。

读书是与陌生人交谈,并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是慢慢的拉近或者疏远。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是一个会说话的智者,给你善意的箴言。

我想讲的是读书的重要性,批的是我们不读书而腐臭的“骷髅”文化,我想让华夏无病,所以站在巨人的手术台边,将其腐肉一刀刀割开,撒一点点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830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99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875评论 0 33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37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3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91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5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17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6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9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5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27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2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0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4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49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3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刚刚看完了蒋方舟的作品《东京一年》,从中了解到大概的一个东京人群的大致生活情景,都说日本环境好,原来也有分...
    法学1704张骏阅读 287评论 0 0
  • 作者丨望情水洒湘江 年后重返广州,迎接我们的是20℃的气温,和沿途喷芳吐艳的紫荆花。 其实紫荆花是我身边的熟风景。...
    望情水洒湘江阅读 731评论 1 4
  • 徐悲鸿善画马,其马奔姿居多,肥壮且无马鞍。 故确切地说,徐悲鸿画的是野马。 须得强调此点。 正因画出了野马无拘的精...
    烟花英雄阅读 125评论 0 0
  • 由于兴趣,自学生信第一天,纯属记录,若有错漏,欢迎指出。 第一次用简书,真有点不习惯,哈哈哈哈。 教材:鸟哥的私房...
    顾维安阅读 5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