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7月份完整在一个大学工作六年了,从基础一线本科辅导员到现在研究生辅导员,期间酸甜苦辣,冷热交替,跌跌起伏,感触颇深,现总结一二。
一是工作不是全部,除了学生,你得有自己。
还记得头三年工作时第一次接触学生和学生工作,那时候战战兢兢,活力满满,整天加班加点,一段时间下来工作确实有效果,学生也觉得用心,领导也满意,可是问题来呢寒暑假还有涉及个人以后方向这些完全没有考虑到,耽误了自己很多的发展,做得越多,期望越高,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失望也越大,而且自己还觉得很累。长远来看根本不可持续,只是表面的热闹和喧嚣。
所以我慢慢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你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你得搞好自己的学习,你还得提炼总结一些经验和问题,你得打理好个人生活和安排,你得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
二堵住你的短板。
工作后经历了两起学生的意外事故,虽然主客观我都没有啥责任和太大的问题,还有基础工作的一些疏忽等,于是全部的工作、成效和结果最后被一票否决,这提醒我有些工作短板和疏忽需要格外注意,比如没有细致研究文件,比如不太认真和粗忽大意,比如分不清重难点,比如说重要关键的事情重视不够,比如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长时间流于形式等等。
因此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时刻改正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抓住关键点,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三如何有效沟通很重要
刚入职那会还是愣头青,学院啥意见和要求一股脑儿的完全朝学生那边安排,这里面有个问题,同学们不一定能接受,而且沟通的口吻比较官方、正式,所以工作之初学生还不是那么喜欢接受,印象也不好,后来与其他老师接触和学习才知道了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有效沟通很重要,做一件事之前问问学生的意见,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沟通方式方法上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面貌,这样开展起工作会很方便。
有时候不是内容的问题是方式方法上的,语气态度上的,还有与你本人关系的远近决定沟通的效果。
四是要做什么趁早
16年有个同事考到民大,他一进学校过了一年多就很明白自己以后究竟要做什么,希望工资待遇好一点,发展机会更多一点:同事们聚会他不参加,也不积极与同事们社交,一有空余时间就去图书馆自习……等,相比之下,无论考博士还是调整工作岗位,我的步伐都慢了好多拍,差一点复试华科的博士也被我浪费了,断断续续的考了几个学校也因工作原因耽搁了,归根结底是自己不够坚定和优柔寡断。
工作后平衡的东西要更多,时间成本极高,比如你的家庭、父母、个人发展等,像一趟高速发展的列车,一步慢步步慢,瞎耽误功夫,所以你要非常清晰的明白自己的目标并早点规划实现。
五要沉潜沉淀自己
刚工作那会,做什么都比较有积极性,热情也高涨,喜欢表现自己和突出自己,朋友圈里面的文章常常一看到个标题也不问前因后果,因果缘由,甚至还没看完就慌忙表态慌忙点赞,尤其是参与团委活动那会,铺天盖地的活动消息更是让我没有办法积累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活动和内容,时间花费了,活动流于表面,过快的节奏等等这些都让我没有时间思考和沉淀,收获有限。反而在回归辅导员的时候,我得以做许多基础扎实细致的事务性工作,才慢慢学到和总结了许多。
所以宁可不做也要精一点做好一点,把一件事情扎扎实实做好,还有别那么急于着急去表现自己,多沉淀安静下来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个人形象。
六是要有格局方向意识
以前工作知道到把事情做好,低头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希望和一些安排寄托在领导和组织上,可结果是什么呢?科级岗位调整还有岗位变动自己完全压根没有任何信息和资源,领导还让你自己去想办法,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对于领导和组织而言基本的工作只是工作,除此之外你要自己把握和精炼自己的目标方向人际圈,切记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一定有用,要努力把控自己的节奏,在规则和大的方案不是很明确的前提下,平常做事安排工作要做有心人多积累一些人际关系的资源,在关键时刻这些都会起作用的,
还有六年时间其实我自己还是浪费和耽误了很久,没有很坚定和明确的去考博士,没有把握一些更好的学校,比如说民大或者湖北大学,湖工这些学校等等,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太小了,没有规划和大的眼界,完全被眼前安稳的生活和周围人所同化,像温水煮青蛙,弄到最后你看到的那口井你以为就是所有的了。
所以你的一开始就有方向和规划,不被眼前所遮蔽,有大局和方向才有好的出路。
七是要做靠谱的人
工作之后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你说的话,做的事,结交的人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别人无形中都会给你定性和定位,话不用多说,精炼就好;事不用做太多,做到位就好;人不要接触太多,有深交和靠谱的,值得的才关键。
还有尽量在三十岁之前犯掉多数的错误和早点去弥补各种问题到了以后就可以更成熟更理智周全的面对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做一个靠谱值得信赖的人。